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国粹进校园,文化润人心

时间:2017-04-12

上海学生民族乐团夏季音乐节专场音乐会

评弹艺术之花已在姚连生中学“盛开”27年

光明中学开设京剧欣赏艺术课

  看!光明中学学生文艺汇演上,京剧《追韩信》一亮相,唱念做打引来掌声连连;课间操时间,宝山区高境镇第四中学的青少年太极拳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听!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正唱着婉转典雅的昆曲,长宁区姚连生中学的课堂上传来细腻动听的评弹说唱……

  在上海的中小学,中国传统艺术和传统体育,正以润物无声、生动有趣的形式,在校园内外持续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国粹进校园、文化润人心,“学艺习武”,让上海孩子爱上传统文化。

  古诗词 唱上音乐节舞台

  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上海中学的姜闻页、文来中学的侯尤雯等上海学生的不俗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就在上海,还有那么一群可爱的孩子,不仅喜欢吟诵古诗词,更热爱将诗词融入音乐,使之更加朗朗上口。他们来自莘庄幼儿园、明强小学、文来中学、田园高级中学等。孩子们把古诗词唱上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青年艺术家的带领下,莘庄幼儿园合唱团的娃娃们身着汉服演唱《人之初》,明强小学合唱团的少年们更以一曲清新雅致的《阳关三叠》,赢得掌声雷动。

  这场“风雅中华诗词歌曲音乐会”总策划、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杨赛博士介绍,近年来,上音尽力挖掘整理宋元明清古谱,配以古诗词在沪上中小学推广,受到学生们的欢迎、点赞。

  “在明强小学排练《阳关三叠》时,孩子们热情太高了!本来计划招40人,后来增加到了70人。我们请来了上海歌舞团的舞蹈家和歌唱家,精心排演。孩子们课后主动留下来排练,家长等在门外,也看得兴致勃勃。最后,孩子们学会了,爷爷奶奶也学会了”。

  经由上海孩子的口和手,民族艺术登上一个又一个舞台,传入更多人心间。

  为了全面提升上海市学生民乐艺术水准,2015年7月上海学生民族乐团与上海学生民乐联盟正式成立。

  “民乐是充满个性化的艺术,唢呐、梆笛、柳琴、板胡等乐器的音色极具穿透力,在演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大胆发挥,尽情表现,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张扬。”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上海学生民乐联盟主持人曹建辉介绍。

  2016年,上海学生民乐联盟举办了十场民乐团队专场音乐会,来自上海市高校、中小学近万名学生参与,上海学生还曾应邀到美国、南非、马来西亚等地演出,联盟还为2000余人次的音乐艺术教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

  评弹昆曲 进入校本课程

  “开始大家并不熟悉评弹,觉得与我们现代生活几乎没什么关系。但是学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评弹对自己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姚连生中学初二(4)班的陈一鸣同学写下了这段感悟。在小陈和很多同学们眼里,评弹是一门古老而又优美的说唱艺术,“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十分悦耳。”

  评弹艺术之花已在姚连生中学盛开27年。校长姚海涛告诉记者,从最初设立评弹特色小组,到如今学校以评弹艺术为特色,并将评弹编入了校本课程《江南琴韵》。“孩子们不仅知道这是一门中国传统艺术,还能以三弦和琵琶为乐器,以旗袍和长衫为服装,信手拈来唱上一段。”

  传统文化还和学科巧妙结合,在姚连生中学,《满江红》、《春夜喜雨》 等13首古诗词被编成了评弹说唱,集结成《唐宋吴韵》。在说、弹、唱中,学生们走进民族戏曲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也有一门优雅婉转的中国传统戏曲――昆曲。该校校长吴容瑾介绍,学校与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昆剧团等专业团队携手共建戏曲文化传承课程。接下来学校会尝试编排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昆曲剧目,编写校本教材,将昆曲艺术在校园里持续地传承下去。

  谈到学习昆曲的感受,卢湾一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严若颀深有体会。她向记者介绍,在昆曲中,有许多字音与平时的读音不同。比如“湖畔”的“畔”字,朗读时,它的读音是“pan”,而在昆曲中,它却唱成了“buan”。“开始,我还觉得很别扭,可唱着唱着才发现,这样‘奇怪’的读音使曲子更有韵味了。”

  中国的戏曲海洋宽广博大,京剧是其中闪耀的明珠。光明中学校长穆晓炯是数学特级教师,为弘扬国粹,穆晓炯亲自领衔,从2006年开始,为每一届高一学生开设《如何欣赏京剧》艺术课。有一次,师生们在逸夫舞台举行艺术节活动,400人合唱京剧,京剧院院长也震惊了。校长穆晓炯说:“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最好在小学、初中,从一张白纸开始。学论语、京剧、书法、国画,并不是主要目的,也不祈求一定要掌握多少,就是进行一些普及和渗透,让我们的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更有‘文化自信’。”

  同样是京剧,上海市学生艺术团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儿京剧团,根据团员的不同专业水平细化课程,分层教学,形成完整的京剧团课程体系,二十年来,该少儿京剧团已形成了“三岔口”、“霸王别姬”、“铡美案”、“贵妃醉酒”等几十出有特色的保留剧目。

  传统体育 在中小学遍地开花

  “谁说只有老爷爷、老奶奶们可以练太极,我们也可以。”

  上海市宝山区高境镇第四中学从2006年开始推广太极拳,如今已经持续了10年。该校党支部书记倪兴家告诉记者,由学校自编自创的青少年太极拳已经形成了该校的校本教材。学校去年还建成太极文化馆和武术馆,展示太极拳的起源、大师言武等,让中学生更多了解太极文化。

  文武并重,刚柔并济。在戏曲进校园、民乐进校园的同时,中国传统体育竞技活动,也在上海中小学遍地开花。2015年6月,上海市教委启动实施上海市“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系列活动,确定武术、棋类、射艺、舞龙舞狮、龙舟、毽球等作为首批推广项目,80所大、中、小学成为本市“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首批试点学校。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瑰宝,近年来在上海中小学推广火热。全国学校武术联盟秘书长、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戴国斌教授介绍,2013年9月,教育部成立全国学校武术联盟以来,上海即作为全国武术教改的试验田,先行先试。2014年,上体武术学院开始与申城10余所中小学联动,结合中国武术千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近代以来武术教育实践,开展了“一校一拳”教改探索。例如,宝山区高境四中的太极拳、浦东新区观澜小学的华拳、华东师大二附中初级中学的形意拳、上海市建设初级中学的少林拳、开鲁新村第一小学的“手搏”等。

  “学武术、做中国人”,是上海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戴国斌表示,“武术不是简单的跑跑跳跳,更蕴含着中国人对于身体的独特理解,追求身心和谐状态。习武过程也是中国人文化价值观的浸润过程。比如,武术一招一式讲究动作规范,就是让孩子们知道,社会是充满规范的,要做一个懂规矩的人; 武术锻炼强调拳不离手,这有益于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武术锻炼时机选择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其实是中国人勤劳、顽强、坚韧精神的集中体现……”

  新学期已经来临,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认识之中,落实到学生言行举止之上,着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每一门课程,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一体化构建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践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新闻晨报记者 林颖颖)

  • 上一篇:华东理工大学“通海茶叙”系列活动探索“谈式”育人新模式
  • 下一篇:上海发布工业互联网三年计划 打造30个互联网标杆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