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坊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 新闻晨报记者 竺钢
还记得淮海西路“红坊”草地上那一排充满设计感的各色“大腿”雕塑吗?作为沪上不少人心目中的城市名片,由原上钢十厂旧址变身而来的创意园区“红坊”在十多年之后,将迎来新的升级。今年6月底,“红坊”将暂别申城。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建筑
上海自1843年开埠,曾是远东的商贸、金融、文化中心,也曾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因此大量的厂房曾经散落在申城的各个角落,其中不乏一些中心城区。位于淮海西路570号的原上钢十厂正是其中之一。2004年,上海市政府立项建立重要文化功能项目“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由此开启再生之路。
运营方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马箐告诉记者,经过十年的运营后,2014年,红坊的A、B区(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所在地,原上钢厂冷轧车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定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名单上唯一一处工业遗产。
时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直接参与雕塑艺术中心筹建的伍江教授曾回忆称,“当时有一个非常大胆也非常具有新意的设想,选择一个现成的地方进行适当的改造利用,而非新建一个新馆。规划局与房屋业主签订一个长期租用合同,同时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一个经营管理团队,由这个团队出资改造工程、承担房屋租金,并负责一切运营”。
红坊作为沪上第一批规模较大、具有标杆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但成为城市再生、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型案例,也变成了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
6000平方米建筑全部保留
园区内的大草坪是红坊的“景点”之一,昨日,记者见到了不少特意到此一游并留影的市民。东华大学的吴思雨告诉记者,学校有很多展示活动会在红坊举行,而她也常常会到此汲取设计灵感,因此对这片区域熟悉且充满感情,所以赶紧趁着闭园前和同学们一同到此一游。
马箐告诉记者,在此番闭园改造计划中,将新增9000平方米的草坪,同时将原先的草坪位移至淮海西路安顺路一侧。“虽然位置有所变化,但绿化率不会改变,毕竟这片大草坪承载了不少上海市民的回忆。”
作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上钢十厂七号车间以及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共计约6000平方米的建筑将全部保留,只做必要的保护性改建。
至于园区内的各色雕塑,会继续保留在红坊之中。拆建过程里,他们会将这些雕塑暂时挪到仓库保管,等到建设周期结束,再将雕塑恢复。据了解,此次需新建建筑约13万平方米,预计新的“红坊”诞生将历经3至4年时光。不过,整个升级过程中,与市民关系比较大的文化艺术休闲空间将先期完成,自6月底闭园算起,尽量会将时间周期控制在3个月左右。
未来是4.0版本红坊
“红坊暂别申城,或许会让很多市民感到可惜。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如何更好地体现和延续历史建筑的价值,需要动态的思路与活化的保护。”马箐表示,伴随着城市更新,红坊的升级改造就显得更顺理成章。
关于红坊的未来,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郑培光则认为,“如果说4.0产业时代是将全社会的资源互联起来,那么探索文化、商业与办公充分融合的未来红坊无疑是一个4.0产业园。”
马箐告诉记者,园区未来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已十分清晰,即打造“以文化、艺术、商业为主题的综合社区”,集合文化、商业、办公三个功能板块,将城市景观、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更好地相结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学专家郑时龄就曾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过,在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建设之后,我们城市的主要发展应是更新和复兴,是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修补和改善。城市总是在历史之中形成,总是在新陈代谢。这个过程看起来并不壮观,却是涓涓细流汇成的江河大海。只有与文化、社会融合的空间,才是有着创造性的空间。(新闻晨报记者 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