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专家徐文东教授领衔的研究项目,为患者重建“灵巧有用”的手,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领衔项目使神经外科最难治疾病――岩斜部脑膜瘤患者手术并发症大大减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
中新上海网4月25日电(陈静刘燕)如何在臂丛神经损伤后重建“灵巧有用”的手?怎样让神经外科领域的最难治疾病患者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中国医学专家经过潜心研究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性临床难题,并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臂丛神经损伤是最难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之一,让臂丛损伤后的“瘫痪手”恢复“灵巧有用”目前是公认的世界难题。
上海华山医院25日披露,该院手外科专家徐文东教授领衔的研究项目,进行了理论和方法创新,将原有理论拓展到大脑,将大脑和周围作为一个整体,研发中枢-周围联合治疗臂丛损伤的新技术,诱导良性脑重塑,最终为患者重建“灵巧有用”的手。项目组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臂丛损伤后沉寂的功能区是否能再次激活,是上肢功能恢复的关键。
当日,在第十五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上,徐文东教授领衔的《臂丛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大脑功能重塑规律及新技术的转化研发和应用》项目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据介绍,项目组首先研究臂丛损伤后大脑功能变化的特殊规律,发现臂丛损伤后,患肢原有的大脑感觉运动区出现广泛的失用和沉寂,执行运动功能的核心脑区也随之发生异常。
项目组随后研究了臂丛神经修复后的脑重塑规律,首次发现采用神经移位手术方式修复臂丛神经后,运动中枢功能能逐渐恢复,而且恢复程度越好,上肢功能恢复也越好;大脑的运动网络也发生重塑,促进原有沉寂功能区的恢复。据透露,基于新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新理念新技术提出的新治疗指南,已在国内外广泛推广,被收入权威教科书,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同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领衔项目《创新锁孔手术入路治疗岩斜部脑膜瘤》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据悉,岩斜部脑膜瘤是神经外科领域的最难治疾病之一。据介绍,因为该部位肿瘤位置深,暴露困难,周围重要血管神经众多,常规手术入路需暴露颅底组织结构、耗时长、创伤大、并发症多,可引起严重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尽管近20年来颅底解剖学研究和神经外科技术获得长足进步,但针对该肿瘤的常规入路手术切除并发症率仍居高不下。项目组应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锁孔手术),在国际上首先研究证明新入路较常规入路具有肿瘤暴露充分、创伤小、并发症率低等多项优势;并率先应用幕上下联合锁孔入路切除岩斜部脑膜瘤,结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术后生存质量则大大提高。
据医院方面介绍,该项目成果不仅已在全国36家神经外科中心得到推广和应用,还被国外同行引用,将新入路作为近十年来岩斜部脑膜瘤最重要的手术入路之一。
徐文东教授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和毛颖教授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不约而同地提出,医学研究的问题应该来自于临床难题,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难题,解除病人的痛苦。这两个获奖项目的选题都来自于世界性的临床难题,研究成果将造福国内外的患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