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环球时报:应适时给网约车政策打补丁

时间:2017-05-25

  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25日电(晓铭)自交通运输部颁布网约车新政之后,各地陆续出台实施细则,至今已半年左右,本月集中进入全面正式实施阶段。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公共政策,网约车政策一直备受各界关注,支持与质疑并存,争论与探讨贯穿政策制定始终。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在“环球时报”发文,建议“应适时给网约车政策打补丁”。全文如下:

  网约车政策制定本身是一场改革,初衷是为规范、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如同其他领域的改革,网约车行业的改革,也遵循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

  需要肯定的是,我国的网约车政策进行了重大制度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明确赋予网约车合法身份,为其他共享经济领域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借鉴,更成为引领其他各国行业监管的标杆。同时,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公共政策,我国网约车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及时打上政策补丁。

  首先,网约车是网络经济的一种典型模式,也是国家所鼓励发展的新经济范畴,如同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其重要特点之一是跨地域经营。相关制度――特别是准入制度的设计也应体现出灵活性,对传统的属地监管原则进行必要创新。但是,网约车政策所建立的针对平台的许可制度具有严格的属地管理特点,意味着滴滴等网约车平台需要在全国30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逐一开设分公司、设立办公场所和人员,并申请当地的运营许可资质。这无疑大大增加各地重复审核的行政成本,也为网约车行业带来不必要的政策壁垒。未来监管的重点应更多放在网约车行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以及侵犯乘客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上。

  其次,交通运输部网约车新政的精神是在规范的同时鼓励行业发展,而部分地方的实施细则有一定的悖离。特别是一些地方针对司机户籍和车辆车牌的限制,导致司机和车辆大幅减少,供需严重失衡,一度几近消失的黑车问题再次凸显。对此,可根据新的市场情况,适度松开政策口袋,在解决乘客出行难的同时,打击重新浮出水面的黑车,通过建立合理的疏导机制,统筹解决这一社会顽疾。

  再者,网约车政策旨在重点解决安全问题,保障乘客合法权益,方式之一是对于车辆硬件建立准入门槛,比如排量、轴距等要求。然而,排量轴距无法保证乘客出行安全,反提升出行成本。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不是仅限于硬件本身,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包括设置合理的保险制度、明晰平台的责任,以及对于司机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对于有犯罪前科的人禁止准入。

  我们正处于网约车行业管理深化改革的十字路口。解决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关键在于进一步拓宽思路,通过良性的制度设计以及政企合作、社会共治的模式予以解决,而非一劳永逸。

  相信随着及时打上政策补丁,网约车行业的管理将更科学、高效,网约车发展也将更健康、持续。(完)

  • 上一篇:聚焦劳动争议源头治理 江三角工会成立公益论坛在沪举办
  • 下一篇:2017徐汇区创业圆梦季启动仪式暨校园创业故事会在沪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