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理4月20日报道:随着社会法治化发展,法院受案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案多人少”矛盾突出,传统办案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未来,法院将如何“智慧”审判?
4月19日上午,上海二中院C201法庭内,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以全新的办案模式投入审判。从立案、审理,到裁判、结案,办案全过程无纸化。音字转换系统使庭审进行到哪、文字记录到哪,庭审全程实现智能化。
2018年下半年以来,上海二中院探索并推出无纸化办案、书记员集约化管理等多项制度,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与审判执行工作相融合,成效初显。上海二中院院长郭伟清表示,以无纸化办案为核心的新型办案模式,是司法改革3.0版的重要基础,也是强大动力。
办案无纸化:语音自动识别发言实时转写
“上诉人,你的代理权限是什么?”
上午9点半,审判长话音刚落,法庭所配备的音字转换系统已经实时地将法官的发言转换成了文字。随着庭审进行,音字转换系统始终忠实、流畅地将各方的发言记录在案。
“上诉人,请陈述你的上诉请求?”随着审判长发问,系统通过语音调取功能,调取出了民事上诉状。审判长点击“推送”按钮,这份材料便即时显示在当事人面前的电脑上,极大节省了庭审中翻阅查找和传递材料的时间,提高了庭审效率。音字转换等新技术在便利法官开庭、审阅案卷和制作裁判文书等工。
这些功能的实现,基于上海二中院全面推行的全流程无纸化办案模式。这一新模式涵盖立案阶段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庭前的电子阅卷、开庭时的无纸化庭审以及庭后起草法律文书时在电脑界面的“左看右写”功能等等。
这意味着,从对当事人递交到法院的第一份材料进行扫描开始,到最终形成判决文书,法院的所有办案过程都将形成电子化数据,上海二中院已经实现了全流程无纸化的“智慧庭审”,真正实现办案过程的“全程留痕”。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二中院32个法庭全部安装了音字转换设备,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95%以上。此外,上海二中院还完成了22个高清法庭改造,高清庭审录像与电子笔录共同实现庭审过程的高保真记录。
集约化管理:书记员从“跟人”到“驻庭”模式
基于无纸化办案,其带来的最直接推动改革之一,便是将书记员从繁杂的庭审记录工作中“解放”出来,直接推动了书记员的集约化管理。
此前,书记员隶属各业务庭,实行“跟人”模式。改革后,书记员由书记员管理办公室集中管理,实行“驻庭”模式,主要职责定位为法庭记录、服务庭审保障以及电子卷宗归档。
“以前,庭审记录需要靠书记员归纳,这种方式决定了书记员必须依附于业务庭,熟悉掌握一种类型的案件特点,因此开庭数量受到限制。”书记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段婷介绍。
改革的效果显而易见,书记员日均保障庭审数从40余件提升至60余件,开庭高峰时,可保障每天80件左右的庭审。结合庭审音字转换系统等信息技术的使用,22名驻庭书记员可以解决原先各庭55名书记员的庭审记录工作。
驻庭书记员代表王于辰对此深有体,“庭审音字转换系统的运用,将我从疲于应付密集的庭审问答中解放出来。在庭审中需要手动记录的文字内容大幅度减少,我只需对其中识别错误的部分加以修改,庭审笔录的质、效均有显著提高。”
此外,通过对书记员的集约化管理,上海二中院对书记员的基本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做了详细规定,进一步解决了人员分类管理中书记员和法官助理间的职责不明等问题,确保法官助理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协助法官办案中。
“过去许多法官助理,既做助理,又充当书记员。在完成辅助办案的同时,还承担着庭审记录、卷宗归档等事务性工作。随着,无纸化办案的推进,事务性工作彻底从法官助理手头剥离。据我估算,每个案件的庭审记录和卷宗归档要占总工作量的40%,也就是说,每个法官助理可以腾近40%的时间专心辅助承办法官办案。”法官助理张末然告诉记者。
目前,上海二中院已建立了一支22人的驻庭书记员队伍,基本上能够满足相关业务庭的开庭保障需求。
电子卷宗深度应用:正确归类率从20%到85%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法院都在探索无纸化办案。相比而言,上海二中院的无纸化办案,具有哪些优势?
“电子卷宗是无纸化办案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电子卷宗生成以后,到审判管理系统的自动识别力,准确率有多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上海二中院审管办主任徐征峰告诉记者。
徐征峰表示,在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工作刚启动时,电子卷宗生成系统和审判管理系统兼容性不高,导致扫描生成后的电子材料无法被审判管理系统准确识别并有效排序与归类,正确归类率不到20%。
“没有自动识别力的系统,根本没有办法使用。比如,我们烧一桌菜,鸡鸭鱼肉应该放在各自在盘子里,想吃什么就夹什么。但是,没有识别力的系统,将电子卷宗扫描进来后,就如同把鸡鸭鱼肉乱炖放一个锅里了。”
徐征峰回忆,开始运用该系统时,由于大部分电子材料的排序被打乱,法院曾安排专人整理排序“一锅粥”的电子卷宗。但是,光整理就需要90分钟。不少法官认为,在审判管理系统中阅看电子卷宗远不如传统纸质卷宗方便。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我们多次征求法官意见,和研发团队反复研究、多次完善。最终,优化了电子卷宗生成系统,基本解决了扫描材料在导入时的自动识别归类和排序准确率不高的问题。现在,我们最大的成功,就是基本解决了这个难题。”
目前,一审案件和申诉案件电子卷宗目录对扫描材料的自动识别准确率达到85%以上,二审案件识别准确率达到90%以上。
智慧审判:倒逼法官“责任担当”
新型办案模式的创新,促使法官与书记员以全新的办案模式投入审判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
“在语音实时转化的情况下,法官压力就大了,审判效率就必须提高起来。举个简单例子,法官的发言是会被实时记录下来的,如果他的措辞不够严谨,以前纸质卷宗还能改,现在就不能改了。所以,我们事后去看他的审判效率和水平,是一目了然的。”徐征峰表示。
在这样的情况下,音字转换等新技术实质性地倒逼法官对所承办案件的责任担当,从而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改革初衷。
另一方面,对于当事人而言,由于电子笔录基于音字转换技术生成,各方当事人的庭审陈述意见均能真实客观得到反映,这一功能设置已大大避免了当事人对笔录内容产生异议。
“以前,老百姓就会质疑,他在庭审陈述意见时,到底是不是这么说的。但现在,法院可以把录音回放让他自己听,判断就有了一个客观标准,司法的公信力也有所提高了。”
徐征峰表示,根据规定,庭后书记员仅允许当事人修改错别字,不允许修改语义。最终,笔录将以PDF形式保存并一键上传至审判管理系统,从而确保真实性。
新型办案模式:落实司法责任制提升司法质量效率
“无纸化办案和集约化管理是一种对审判流程的再造。我们打造新型的审判模式,核心是要构建符合审判权客观属性和运行规律的专业化审判团队和执行团队,进一步落实司法责任制,提升司法质量效率。”上海二中院院长郭伟清说。
目前,上海二中院已经完成内设机构改革和新型审判团队建设,并完成了首批审判团队负责人的任命,组建了30个新型审判团队。今后,审判团队将作为相对独立的办案、管理、考核单元,通过类案办理专业化、人员配置集约化、审判管理体系化、业绩考核精细化和党建廉政机制化的要求提升审判质效。
在新型审判团队案件管理上,上海二中院将继续推进繁简分流机制,力争实现用20%审判力量办结50%总收案的目标,其余80%入额法官专注于剩余50%疑难复杂案件的办理。通过1:1配备法官助理和案件繁简分流,法官将进一步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庭审、文书撰写等核心审判实务上,集中在复杂疑难案件的办理上。
“打造新型审判团队,再造新型办案模式,锻造新型管理方式,我们称之为司法改革3.0版。在司改3.0版中,以无纸化办案为核心的新型办案模式是重要基础,也是强大动力。未来,上海二中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智慧法院建设,不断完善包括新型办案模式在内的各项体制机制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郭伟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