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年年过,大家对这个节的由来或有了解。在日前对“996”沸沸扬扬的讨论中,“五一节”的由来时而被提起。一些事情似乎再次重演,那些我们历经斗争获得的权利,今天依然需要我们为之努力。历史值得回望,那些曾经的高光时刻都值得我们在这个节日前重温。技术的迭代一日千里,而就业和劳动者的处境却依然需要关注。一个未来的世界已隐隐展现,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不会改变。
今年“五一节”来临之际,本刊特邀邱婕来讲讲“五一节”的故事。
生活与工作
时间回到1886年的5月1日,20万劳工一起走上芝加哥的街头,举着牌子,唱着一首歌,那歌的名字是“八小时之歌”。歌词中写到:“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
许多文章里都提到了今天的“八小时工作制”来自于芝加哥的秣市广场,但芝加哥工人斗争的不只是一个“工时”,而是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用我们今天时髦的话说,芝加哥工人争取的是“Work life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这个至今看起来新鲜的话题,133年前的芝加哥工人就已激情唱响,而显然迄今还有地方没有实现。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在不变的二十四小时里,平衡的划分了三个区间。工作是生存的基础,休息是生命的基础,而自己的时间是生活的基础。从权利的角度看,三个八小时分别对应三种权利,八小时工作中应重点保障的是劳动报酬权,八小时休息要保障的是生命健康权,而八小时自己的时间属于休息休假权。但“996”意味着,休息休假权的消失。一天二十四小时只留下“工作OR睡眠”的选择,每天十二小时的工作后,扣除通勤和必要的自理时间,连保证成人基本的8小时睡眠都很勉强。
如果你愿意把“自己的时间”用来奋斗,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被企业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强迫“奉献”就另当别论。休息休假权的丧失,不仅会导致“过劳肥”、“熬夜秃”,还会让你被掏空。在一个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的增速前所未有。不学习进步,就落后挨打,而学习需要时间。闲暇时光,不只是心理的喘息和治愈,更是不断提升自我的必要空间。如同一个帖子的标题写的那样,那些骗你996的公司,却在你35岁后把你开掉。
“996”只是剥夺了劳动者那“八小时属于自己的时间”吗?不!事实上“996”剥夺了整个社会的时间。4月1日起,日本开始执行新的工时规定,原则上每月加班的上限为45小时,每年不得超过360小时。特殊情况下每月不超过100小时,每年最多有6个月的繁忙期。尽管该标准仍然高于我国《劳动法》规定的,一般每日加班不超过1小时,特殊情况每日不超过3小时,每月加班总时长不超过36小时。但与日本原来的加班规定,每月不超过80小时相比已经大大缩短。但如果我们来算一算“996”你就发现不论我国现有的规定,日本现有的规定,甚至日本原来的规定都被超过了。
为什么日本要推进劳动法改革,重点控制加班时数?为什么此次劳动法改革,被安倍政府称为三大支柱改革之一?作为一个以加班文化闻名于世的国家,是什么原因促使日本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实现了此次劳动法的改革?
理由看起来似乎与企业关系不大,安倍说这项“时隔70年的重大改革”,使民众在工作方式上拥有更多选择,育儿、照顾老人得以与工作兼顾。
社会需要劳动者们在工作和休息之外的时间里,承担起母亲、父亲养育孩子的责任,承担起多回家陪陪老人的责任。而过度加班的后果日本已经展现给我们,“少子化”、“老龄社会”。日本男性50岁未婚的比例已经约25%,也即四分之一的男性终身不婚,而在1980年这一数据仅为2.6%。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正在中国发生,据智联雇用2018年发布的报告,全国职场独身率为53.56%,IT/通讯/电子/互联网行业以24.63%的占比位列所有行业榜首。如果劳动者没有充分的“自己的时间”,来承担他的社会责任,乃至于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消费,对整体社会利益都将造成损失。所以,“八小时属于自己的时间”,不止属于劳动者,也属于整个社会。
技术与工作
为什么技术越来越发达,工作时间却越来越长呢?技术是帮助我们缩短工作时间的有效手段吗?环卫工人被带上了手环,只要上班期间在原地停留20分钟,手环就会自动发出“加油”的语音,提示环卫工人继续工作。
技术和工作还能愉快地成为好朋友吗?可以。有人曾做到过。这个人的故事也总是被重复讲述。
以“5美元”工资著称的老福特,在他的自传里写的是“为每天8小时支付5美元是我们作出的减少成本的最好选择之一”。老福特不仅给工人付超过行情一倍的5美元工资,还是每天8小时工作制,他竟然还说这是减少成本的最好选择。
所有人都等着看老福特笑话,但老福特笑到了最后。帮助老福特成为人生赢家的是,技术。亨利・福特一生都在追逐技术,他发明了著名的T型轿车,他发明了流水线,可以说现代的制造型企业雏形就是他缔造的。在他的时代,他的企业就是最先进的科技型公司。
但老福特说必须“996”了吗?他说,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老福特推行的每周40小时工作制,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的。通过精确试验他发现,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获得充分休息后,整体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他的理念,直至20世纪30年代每周40小时工作制被正式通过法律确定下来。
这才是技术与工作的正确关系。
1995年5月1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145个实行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时工作制的国家。
未来与工作
关于未来,读一读最经典的《资本论》,你会发现这些话都被伟大的马克思写在书里。在资本大佬掌控话语权的社会,不会因为法律存在而使他们尊重法律,他们依然会说“996”是你的福报。我不想在本文中解释劳动法,更不想提出任何优化法律的建议。因为比法律更重要的是,再一次大声地说出这些我们坚持的信念,寻求社会的共识。
100年前,有一本杂志如我们今天这样为庆祝劳动节写了一个专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劳动节纪念号”刊登于1920年第7卷第6号《新青年》上,杂志的扉页上有四个大字―――“劳工神圣”,这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亲自书写的。在国运多舛之际,蔡元培先生从劳工身上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派出一兵一卒的中国,靠着14万劳工的苦力获得了战胜国的地位。这支“被遗忘的军队”,到底有多少人牺牲在欧洲战场,至今没有统计数据。
蔡元培先生率先“将众人脑筋里深深地藏着的‘劳工神圣’,一声叫破了出来”。我要把蔡先生的原话照抄于此,以向百年前的他和他们致敬!
“凡用自己的劳力做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所以农是种植的工,商是转运的工,学校职员、著述家、发明家,是教育的工,我们都是劳工。我们要自己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
我们需记得,五四运动除了有“德先生”、“赛先生”,还有我们劳工;成就新中国七十年伟业的,除了资本大佬,还有我们劳工。
劳工神圣!祝大家节日快乐!
(作者系上海市总工会法律顾问、劳权周刊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