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记忆]申城电话的发展变迁!你有多久没用家里的固定电话了?

时间:2019-05-04

原标题:【记忆】申城电话的发展变迁!你有多久没用家里的固定电话了?

据上海发布,你知道吗?当时“电话”都被俗称为“德律风”,典型的“洋泾浜英语”。时光回溯到三十年前,如果隔壁邻居谁家装了家用电话,可是弄堂和小区里不得了的事情。你还记得当年家里装电话的兴奋劲儿吗?还记得你上一次在家里接固定电话是什么时候?今天就来唤起你那时的记忆吧!

“德律风”来了

据《上海邮电志》记载,上海地区最早的电信雏形出现在1865年。6月21日上海英商利富洋行雷诺(E.A.Reynolds)为先期了解吴淞口外各国海轮的活动情况,未经清政府同意,擅自在川沙厅(今上海浦东)小岬到黄浦江口金塘灯塔间,架设长达12~16英里电报线路。在苏松太道丁日昌的支持下,当地居民一夜之间将已设木杆227根全部拔掉。

1868年5月,美商旗昌洋行购得雷诺遗留下来的电报线路材料,在虹口该行所在地和法租界金利源码头货栈之间,建成4公里长的电报线路。这是外国人在上海正式建成的第一条专用电报线。

1877年6月15日,从北洋大臣上海行辕架设至江南制造总局的专用电报线开通。也就在这一年,上海轮船招商局从总局公务厅(现今中山东一路9号)到金利源栈房(现今大约十六铺位置),首次使用传声器(早期电话雏形)通话。

1881年11月18日、11月30日,大北电报公司分别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先后签约,并于1882年3月1日,在外滩7号建立上海首处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所,开放通话。同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别晓泼(J.D.Bishop)组建的电话互助协会也获准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电话经营权,在九江路2号设立的电话交换所开放通话。

1878年7月22日《申报》刊登的“试验传音”新闻,“德律风”登陆上海

1883年,英商中国东洋德律风公司(China and Japan Telephone Company)接盘大北电报公司和电话互助协会所办的电话交换所,经营电话业务。公司先设在外滩7号大北电报公司内,后迁四川路14号。至1900年再转由英商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The Shanghai Mutual Telephone Co. Ltd)经营。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是,当时“电话”都被俗称为“德律风”,这是典型的“洋泾浜英语”,还带有沪语发音的痕迹。

1908年6月25日,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新建的江西路24A号(今江西中路232号)大楼落成,11月公司迁入新址办公

20世纪早期,在沪刊印的《世界画报》中的电话广告

1930年,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的票据

1930年8月,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全部资产由美商上海电话公司(Shanghai Telephone Company)收购并在租界内扩大电话通信经营,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

上海电话发展过程中,私人住宅电话出现较早,初期的住宅电话对象,主要是外国籍人员、商人、医师、律师等。英商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的私人住宅电话,在1900年有6线,1901年100多线,1905年380线,1911年942线,1919年2959线,1925年7154线,1930年达9638线,占实装用户号线总数的36.7%。

1933年10月1日《申报》一则上海电话公司广告,其中还有相关业务数据

1937年拍摄的美商上海电话公司毕勋路(汾阳路)交换所大楼。该楼现今仍保留,为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使用,门牌为汾阳路61号

来源: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AGSL Digital Photo Archive Asia and Middle East

抗日战争胜利后,住宅电话又增多,1949年全市住宅电话24340线,占实装用户号线总数的38.5%。

公用电话时代

上海解放后,电话用户发展以党政机关、工厂企业等单位为重点,住宅电话发展较少。

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公用电话设备的发展进入上升通道。1951年,上海电信局根据邮电部市内电话总局的要求,并吸取北京开办传呼公用电话新的服务形式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发挥公用电话效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952年8月1日起,在虹口区与北四川路区的62处代办公用电话站开办传呼服务试点,10月全面推广。1954―1960年,市区公用电话处于稳步发展状况,累计达到3293部,其中办理传呼业务的已有2375部,占总数的72.19%。1960年全年通话次数为3567万次。

1957年《上海市传呼公用电话号簿》

1957年,上海市电话号码升六位纪念章及当时使用的老电话

1957年上海市市内电话局话费单,其背面还提示有改用六位号码后的操作方法

1979年,市话局自行研制的电子投币式公用电话机50部,在北火车站、十六铺码头等处安装试用,后分批推广。1980年底,市区公用电话达4327部,全年通话次数为5927万次。1980年,根据邮电部要求,市电话局拟订1981―1985年实施计划,市区从1981年开始,公用电话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

1983年,舟山路54弄弄口的一处公用电话

20世纪80年代,金陵东路上的一处公用电话亭

1981―1984年,市区共新装公用电话2130部,累计达6457部,提前一年实现五年发展计划。1985年6月,市区设置夜间紧急公用电话服务点共1047处,占全市原有传呼公用电话服务点的48%。

1985年,传呼公用电话遍布市内11个区,110个街道,1000多个里委共有3257个公用电话服务站,以退休工人为主的服务员有1万余人。198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在新居住区增加公用电话50处与市中心增设投币公用电话50处”列为全市抓好与人民生活相关的五件实事之一。全年实际增装公用电话378部,并在市区热闹地段增设投币式公用电话50处,解决新居住地区空白点53处,市区公用电话累计达7323部。

1990年末,市区共有公用电话8745部,为解放初期的20倍;市区公用电话服务点3912处,其中传呼服务点2742处,投币式电话134部,市区全年通话次数为20027万次,传呼次数为8000万次。

20世纪80年代,上海街头的一处公用电话亭。图中可见,这个亭子还兼具有杂货店的功能

很多上海市民都有这样的记忆:传呼电话亭一般设在弄堂口过街楼下或者小区的主入口处,透过一扇小窗就能拿到放在搁板上的电话,狭小的亭子里一般坐着两位服务员,他们大多由退休的爷叔阿姨担任。居民要跟啥人通话,就先打电话到对方所在地的传呼电话亭,由电话亭服务员记下来电号码或简单内容后,上门通知被叫户。被叫户接到话单,再到传呼电话亭回电。叫一次3分钱,打电话每三分钟4分钱。排队打电话是家常便饭,但通常不会等太久。最忙的还是叫电话的阿姨爷叔,嗓门大的走出电话亭,就扯开嗓子叫了起来,叫唤声从弄堂口直送后弄堂。电话亭传呼的阿姨不但信息灵通,而且对弄堂里情况了如指掌,是整个社区的信息集散地。

住宅电话蓬勃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市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收入据1985年统计已达320元。另一方面,居住条件的持续改善,住进单元式住宅的家庭已经超过20%(这是安装住宅电话的基本条件之一)。市民对通信的需求十分迫切

公用电话相当繁忙,话务量特别大。日通话次数平均每部达54.6次之多,是其他种类用户平均通话次数11.085次的五倍!但是公用电话毕竟代替不了住宅电话,日益增加的社交需要,以及观念的转变,使得私密性成为许多人的首要考虑,要求安装住宅电话的用户愈来愈多

随着市民各类工作、社会活动的增多,公用电话已无法满足大众需求

1981年12月16日―1982年1月15日,市话局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刊登了《本市部分敞开登记个人用户》的公告,这是自1966年后15年来首次对部分地区,敞开受理私人住宅电话的申请。一个月内登记用户有564户,相当于1981年度其他各月平均申请数的5.4倍,局部地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此后,住宅用户申请不断增加,交换设备比较紧张,待装户越来越多,市话局为满足用户需要,按需生产增加通信能力,加快配线工程,对缺线用户采用单路载波设备,为用户装上电话;对缺号用户通过越区电话,为用户装上相邻局区的电话号码;对住宅电话申请密集的号线紧缺地区,采取应急措施,设立临时人工交换所,用少量电话号码,解决较多住宅用户。

20世纪80年代,沪产自动电话

1987年,上海电信设备一厂纵横制交换机装配车间

1987年底建成,1988年投入使用的上海电信大楼陆杰摄

1985年,仅用三四个月,就在局内外建成11个人工交换所,容量3000门,为2300多住宅用户装上电话。临时人工交换所最多时有20个,容量7800门。1985年开始,上海私人电话申请急剧增加,1月份新装数达3000余户,住宅用户约占70~80%。1985年底,私人住宅电话(不含公费宿舍电话)新装数达12317线。住宅用户申请电话的数量逐年上升,在新装电话用户中,住宅用户的比例也逐年提高。

人头攒动的电话新装现场服务点

1991年,浦东东昌地区公开放号受理登记

1980年1月,为筹集市话建设资金,市话局开始对新装电话用户收取初装费。收费标准大中型工厂企业每号线1000元、小型工厂企业500元、机关团体与公费宿舍等200元;私人住宅用户收60元保证金、拆机时退还。此后初装费逐步上调,至1995年,私人住宅电话初装费为4000元。

而随着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运营,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初装费”开始进入下降通道。2001年7月1日信息产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决定取消电话初装费从电话初装费开始降价到取消仅用5年不到的时间,这是电信业深化改革、适应电信市场需求变化、迎接信息时代的必然结果。

上海市区公用电话及住宅电话变化(1950―1990)

1995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装机门槛的降低,固定电话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商场中的电话机超市生意兴隆王溶江摄

后记

1995年,电话交换机增容首次突破100万门,创历史最高纪录。为适应浦东开发开放对通信的需求,邮电部门加大对浦东电话通信的投入,增容量比以往成倍增加,至年底,浦东地区基本消灭了电话待装户。9月上海电话交换机全网实现程控化,电话交换机增容百万,为电话放号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1982年,上海公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右上图为上海电信开通的中国内地第一套150兆赫移动电话系统。左下图为1986年11月19日,上海电信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首次签约引进的900兆赫移动电话通信系统,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大哥大”。

1995年11月25日零点,上海电话网8位拨号工程割接一次成功,上海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实行统一的等位的电话8位号码制的城市。8位拨号工程涉及到14种制式的局用交换机和100多种制式的用户小交换机,局所单元480个,总容量超过340万门。上海电话实行8位号码制,使电话号码资源增加10倍,且有利于移动电话和其他各种电信新业务的发展。

2000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548万户,住宅电话普及率85.87%;移动电话用户达361.67万户。2017年,全市移动电话用户已达3298.7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2387.8万户,手机上网用户2492.1万户。

资料: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



  • 上一篇:“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标兵”张琦:将实验中每个问号都“拉直”
  • 下一篇:这里有沪上219所小学的校徽!快来找找有没有你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