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总队长邢培毅做客“2019上海民生访谈”,围绕市民普遍关心的上海交通治理等话题展开对话。
交通事故发生数持续下降
“交通违法少了,文明礼让多了。”邢培毅这样总结持续了三年的交通大整治取得的成效。上海交通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持续下降,2018年同比分别下降了6.3%、5.2%和6.8%,创历史新低,日均交通类110警情同比下降5.6%。经过这三年交通大整治,以前乱按喇叭到处都是,现在几乎听不到了;车辆乱停乱放的也少了,淮海路、南京路等一些著名道路变得更整洁有序;乱变道和加塞行为也明显减少;同时,礼让行人和交替通行渐成气候,一些路口“司机礼让,行人快走”成为大家共同的习惯,“相信这是每个交通参与者都有的感受。”
今年上海公安机关将继续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整治,重点加大对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的攻坚整治,努力让上海这座城市变得“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交强险电子保单替代纸质保单
邢培毅在访谈时透露,5月1日起,上海公安和保险部门将联手推行机动车交强险标志“免粘贴”“免提供”“免携带”。这意味着今后在上海通行的车辆交强险不用在挡风玻璃上粘贴标志,办理上牌、验车等业务时不用再提供本市纸质交强险保单;遇到事故时,即使不带交强险保单也没关系,交警部门会通过后台查询。
与此同时,“上海交警”APP也将新增“交强险信息”功能,驾驶人登录后,名下的机动车交强险信息将自动关联;驾驶人在办理验车业务或在道路上行驶时,可直接展示“上海交警”APP里面的“电子保单及电子标志信息”供民警核对。
试点非机动车电子号牌
目前,全市公安正开展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攻坚整治,重点聚焦无牌电动自行车和加装动力装置的人力三轮车,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占道、闯禁,行人闯红灯、乱穿马路,行人和非机动车越线等灯四方面问题。
“市公安局每周都要进行一次集中攻坚整治,全市2500个治理点,基本覆盖各个角落,力度和范围空前。”据介绍,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存在量大面广的客观情况,与之相比,执法警力有限。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6729名交警,仍难对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实现“零盲区”管控。上海公安部门将加大“电子警察”研发力度,目前徐汇、普陀两区正在试点推行电动自行车“RFID电子号牌”,以实现利用“电子警察”管理非机动车交通违法。此外也将通过行人过街提示系统等科化项目建设实现对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的前端提醒。
“简单点说,电子号牌就是在电动自行车车牌里安装一个芯片,实际上是一个很小的射频装置。电动自行车安装电子号牌后,具有自动识别、传输、处理相关行驶信息的功能,也可以实现电子警察执法。”邢培毅说,从试点情况来看,这项技术有效提升了执法管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接下来将根据试点情况,在条件成熟时将这项技术推广至全市非机动车上。
针对非机动车违法快递、外卖骑手较集中的情况,邢培毅说,这与企业“薪酬结算”方式不合理,对下属骑手日常管理不力等因素有关。目前警方正抓紧与各快递、外卖企业协调,拟将12项管理机制在企业中推广,打造全市统一的监管模式。
不断增强“电子警察”效能
近年来,上海公安交警部门依托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电子警察”效能。除了查处机动车超速、闯红灯、违停等一些“常规武器”外,还不断研发查机动车鸣号、噪音、不系安全带、加塞、非机动车逆行、行人闯红灯等“超常规武器”。同时,将加快“一次连续变换两根车道”等最新型“电子警察”的试点推广工作。
邢培毅介绍,上海公安交警部门正不断推动“电子警察”集成化、智能化发展,通过对原有“电子警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一套设备可同时抓拍多种交通违法的“多合一”功能。目前,全市已有300余套“多合一电子警察”设备。其中,最牛的“电子警察”已实现“十三合一”功能,可同时抓拍查处逆向行驶、不按规定车道行驶、斑马线掉头、大弯小转等13种交通违法行为。(解放日报记者 邬林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