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街头“变脸”模式已经开启,武康大楼只是第一例!
过去,各种“电线木头”大大影响了上海的风貌。一条条横亘在道路上空的架空线成了“黑色污染”,而各种通信杆、信号杆、路名牌杆……更是成为了城市治理的难点。现在,经过整治,上海的“电线木头”不仅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好看了!
曾经,不管从哪个角度拍武康大楼,都会有超多的电线一起入镜。
武康大楼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前。新民晚报记者张龙摄
随着武康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的竣工,今天的武康大楼已经是焕然一新。
这里的合杆由于是上下单臂型的合杆,视距空间大而长,根据武康大厦的道路环境,在设计上借用了二八黄金定律,是2:8即1:4的关系,合杆以横杆件上端与下端为分界线上下关系是1:4比例关系。而这种比例是应用在合杆的高低、粗细、部件区域布置都是以数据美学而设置和划分的。
武康大楼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后。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摄
上海是中国最早使用电灯的城市,1882年7月26日,上海电气公司在外滩到虹口招商局码头一带,立杆架线,在6.4公里长的供电线路上,安装了15盏弧光路灯。在清代的明信片上,已经有电线杆在商业街矗立起来。
清末民初时期,租界路灯设有专用电杆,路灯线路与地区用电线路用木杆架设,杆高6米、10米、12米,路灯安装于高4-5米处。民国时期,当时的电气公司在主干道埋设高12米方型、三角型、工字型的钢筋水泥杆,水泥杆和木杆并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人荡马路叫“数电线木头”,谈恋爱的情侣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常常数着数着,就走到了外滩情人墙,仍然乐此不疲。
酷暑下,候车人无奈地在电线杆后躲避骄阳(1994年7月1日,摄于公交25路、37路怀德路站)。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外滩情人墙。图片来源:上海摄影家协会
在外滩,合杆从顶端到中端高度是1:2的比例,合杆中端到下端是1:3;总体看上去是1:2:3顺序比例的有机组合。
合杆组合后的比例与外滩历史建筑比例浑然一体。同时,合杆上端跳出横向曲线细杆至灯头部分,是采用了ARTDECO的设计风格,与外滩百年历史的建筑风格统一。
浦江饭店整治前后对比。
在人民广场旁,黄陂南路近百米路段,曾经树立着17根各类标杆。通过合杆整治工程,三根综合杆整合了交通信号灯、监控、照明等八种功能,工程还将14个各种各样的机电箱、开关站和配电站隐藏在一旁的绿化当中。
这里的合杆运用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实现了“多杆合一”和“多箱合一”的集约化建设,充分考虑了智能化和智慧化的发展需求,为今后的智能设施拓展预留了接口。
据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资源部部长刘博介绍,目前上海的综合杆共有六种类型,分别为A、B、C、D、E、F来命名。其中A类杆主要搭载机动车信号灯、B类杆主要搭载视频监控、C类杆主要搭载分道指示牌、D类杆主要搭载大中型指路标志牌、E类杆主要搭载路段小型道路指示牌、F类杆是照明灯杆。
不同杆都会预留接口,其他设备可根据需要进行搭载,未来不同类型的合杆还会合并,目标就是要朝着“做减法、全要素、一体化”方向发展。
通过对于去年以来的一系列完成工程的测算,目前这些路段的架空线已经完全没有了,杆件减少比率达到了65%至75%,箱体减少了20%至30%,检查井减少了15%至25%。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的全要素技术规定,整个道路应该是一个大系统条件下的整治,应该含地上、地下、天上以及建筑界面,所以全要素、一体化肯定是发展方向。
生活中从不缺乏美,其实像合杆导向牌、照明的路灯、公交站,以及是供路人休息的座椅,都可以成为城市魅力的一抹亮色,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城市家具”,这是一座城市最基本的名片,也是释放诗意与艺术的城市精灵。
中国标准化协会城市家具分会会长、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鲍诗度教授透露,目前正在设计淮海路城市家具系统,多次实地调研勘察,从七个方面系统梳理淮海路现状问题对现存淮海路历史建筑进行梳理,挖掘历史与文化。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家具系统设计,让行人更舒适、更宜人、更有温度与厚度。
像淮海路、茂名南路路口,设置了果皮箱、交通导向牌、综合交通设施合杆、综合信息牌、公交候车亭,这些设施安排在什么位置,彼此之间的距离是多少,都是遵循着一定的标准,目的不仅是要设置合理,更能给市民以及游客在视觉上带来美的享受。
一个城市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文化内涵。城市家具的系统化、标准化建设是快速实现城市环境建设和文化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城市体现创新能力和文化内涵的集中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