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13日电(缪璐)居住在海联公寓的“马大嫂”们如今已经很熟练的在家进行干、湿垃圾的分类,每天晨练、买菜、上班时,将塑料袋内的餐余倒进标记为“湿垃圾”的桶内,然后抖抖还滴着油渍的垃圾袋扔进“干垃圾”的垃圾桶内。扔垃圾已经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这是从2018年启动垃圾分类绿色环保账户以来,海联公寓的居民渐渐地熟悉的日常。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将正式开始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标志着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已按下快进键。培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垃圾围城”的现状已经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有了分类的意识,但是怎样促进分类确是作为政府部门当前推进的重点和难点。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北站街道不仅通过传统的单页资料进行上门宣传,更是通过引进智能垃圾回收箱、湿垃圾处理器等高科技设备以及在各基层党组织中开展各种垃圾分类科普活动,让社区党员、社区居民喜欢上垃圾分类。
为了更好地践行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北站街道党工委于5月6日邀请了上海社科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会长徐中振,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城市社会研究所所长马西恒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的形式,开展“党建引领下的垃圾分类工作”专题调研。北站街道党工委书记程凯出席调研座谈会。
街道社区党建办和街道绿化市容所的负责同志陪同徐中振研究员和马西恒教授先后实地走访了解了华侨城苏河湾宝格丽公寓、河滨豪园、上海静安大悦城、“白领驿家”悦享会党建服务站和海联公寓的垃圾分类落实和推进情况。在首个湿垃圾处理房试点小区――河滨豪园走调研时,两位专家不仅深入了解了社区党建网格行政网格“两网”融合服务点的建设和推进情况,还现场体验了湿垃圾处理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智能回收设备的使用情况,详细了解具体工作原理、运行过程、实际效果,以及湿垃圾降解后有机肥等产物的后续利用和收运情况。
在调研座谈会中,徐中振研究员和马西恒教授都对北站街道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实行的举措、开展的各项活动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并就如何进一步优化垃圾分类工作、如何提升社区居民、单位白领垃圾分类意识等提出了三方面的专业意见建议:
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充分调动党员带头学习、带头宣传、带头行动,作出示范表率;并且建立激励和严惩制度,促进居民的分类意识,培养居民垃圾分类习惯,赋予社区居民荣誉感,真正做到“我要分”。
二是加强党建网格行政网格双网融合作用,以辖区内各类党建服务点为依托,在社区单位和区域楼宇,开展形式丰富的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形成人人了解、人人参与、共同支持垃圾分类减量的良好格局。尤其是在静安大悦城,要做实大商场党建在垃圾分类工作的示范效应。
三是注重推进垃圾分类的方式方法,可以通过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和技能,把垃圾分类工作融入到社区居民的文娱活动中,在提高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度的同时,建立垃圾分类自律机制,提升了社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的亲切感和自豪感,使垃圾分类真正成为“全民运动”。
街道党工委书记程凯在座谈会上表示,垃圾分类是社区治理难点,也是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北站街道将继续以党建引领推动垃圾分类全覆盖,广泛凝聚党员骨干、居民群众、驻区单位、下沉力量等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行动共识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垃圾分类减量主题活动,让垃圾分类工作成为社区居民和楼宇白领的一种习惯、一份素养、一座航标。
作为参与北站街道创新社区治理发展的社会组织,凝爱青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也将为社区内的互联互通,持续发挥机构行业优势与专业能力,为促进党建引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提供更精准多元的服务内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