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如何提升三大产业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昨天,3位来自产业界的2018年度上海科技大奖获得者分享了他们的成功之道:逆向思维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每天看上百篇文献摘要寻找“蛛丝马迹”……
“分离”设计集成电路
全球互联网用户每两次上网,就有一次用到澜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研制的内存接口芯片。澜起科技是全球除两家美国企业外,第三家研发出这种芯片的企业,其芯片架构已被采纳为国际标准。由澜起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崇和博士等完成的“高性能DDR内存缓冲控制器芯片设计技术”,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十几年前,第二代DDR(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内存上市时,全球有10多家企业开始研发内存缓冲芯片,而在中国大陆,只有澜起科技洞察到了这一产业趋势。瞄准DDR内存缓冲控制器芯片后,逆向思维成为创新策源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崇和解释:“所谓集成电路就是把电路集成在一起。几十年来,大家产生了惯性思维,只想着提高集成度,但这条技术发展道路也有副作用。为此,我们作了逆向思考:可否用分离模式去解决问题?”第四代DDR内存上市时,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器之间需要更快速地传输更多数据。为达到这个技术要求,澜起科技抛弃了以往的集中式架构设计,而是以1颗寄存缓冲控制器为核心、加9颗数据缓冲器芯片,开发出“1+9”分布式缓冲内存子系统框架,巧妙地解决了内存子系统大容量与高速度之间的矛盾,降低了信号传输损耗。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在人工智能领域,达而观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运文博士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他带领团队利用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生成、知识图谱等技术,为企业和政府客户提供文本自动抽取、审核、纠错、搜索、推荐、写作等智能软件系统,让计算机代替白领完成许多业务流程,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也降低了错误率。
以银行财务报告撰写为例。过去,银行中后台业务人员需要汇总大量数据,填写后再进行核对,完成一份财务报告往往要几天时间;采用文本智能处理软件系统后,撰写一份财务报告只需几分钟,而且可以避免人为差错。
如何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策源能力?在陈运文看来,人才是最重要的,高校和企业有必要联合培养青年人才,让他们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企业在做什么、人工智能产业有哪些发展趋势,并与高校科研有机结合。目前,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比例不足1%。陈运文希望未来10年内将这一比例提升到50%。
运用创新思维有所收获
作为科济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李宗海博士带领团队研发CAR—T(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淋巴细胞)抗肿瘤技术,已有10余个原创性候选CAR—T产品问世,覆盖肝癌、肺癌、胃癌、胰腺癌等实体瘤,多个产品为国际同靶点首创。目前,科济生物已获3项针对不同靶点CAR—T的国内临床试验许可。
2013年,美国《科学》杂志将癌症免疫治疗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如今,CAR—T治疗白血病(属于血液肿瘤)的有效率可达到94%,但用于实体瘤治疗尚有待攻克。科济生物走在了国际前列,自主研发的候选产品覆盖大部分实体瘤。自2010年专注CAR—T研发以来,李宗海坚持每天查阅文献,找到它们彼此间的矛盾,随后思考隐含其中的奥秘,再到实验室进行研究。李宗海说,“在研究大量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思维,就能有所收获。”(记者 俞陶然 黄海华)
原标题:
三大产业科技大奖获得者分享心得
如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