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5月21日报道: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昨晚开幕,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作为开幕演出,圈粉无数。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有票的网友成为被嫉妒的对象。而晒出剧照以及主演小哥哥、小姐姐的私照更成为一种荣耀。有人已经二刷、三刷;有人为看演出专门坐火车从无锡、杭州赶来,看完演出,再连夜赶回;有的人已经在盼望着6月的巡演……
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海报
实际上,在此前的试演阶段,《永不消失的电波》已经是一票难求,近30场表演几乎场场爆满,预定的演出邀约已经排到了2020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红色爆款”。
网友观剧后的评论也非常精彩:网友“豆包永远不吃土”说,“肢体所能带来的最直观的、最有冲击的、最能使人产生共情的力量,就凝聚在这两个小时里,让你忘却时间、忘却场外的世界,将一颗心交与剧场、交与舞台。”网友“东曦既驾”说,“你会感受到美,你会感到揪心,你会被触动落泪,但是最后最后,生活如此美好真的是由前人作出的努力与牺牲换来的。”网友“无问南北西东”说,“第三遍看这部舞剧,即便已经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还是被整个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所吸引,所有的情绪都被渲染得刚刚好。”……
“主旋律”作品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样好看,这样吸引人了?对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正在给红色题材赋予新时代的青春气息,焕发出一种新的时代感。
微博网友评论
电影版《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上世纪60年代电影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在观众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毛时安说,现在一想到《永不消失的电波》,他就会想到孙道临饰演的李侠戴着一个大耳机,在阁楼上发出最后一通电波,“永别了,同志们”,那样一个庄严的画面。
这次,上海歌舞团舞剧把“永不消逝的电波”搬上了舞剧的舞台,而且在表演中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很多背景交代被移入影画中,26块可移动的景片,在电脑编程的统一调度下,腾挪旋转,配合多媒体投影,实现不同场景的转换,让观众有一种“看大片”的感觉。
对此,毛时安赞叹,“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崭新的舞台呈现,让这个"老旧"的革命历史题材重新焕发出新时代的青春气息,获得了广大年轻观众‘爆棚式’的欢迎。”
杂技《战上海》剧照
毛时安还提到了杂技《战上海》,“战上海”曾经有过电影,也有过报告文学。杂技艺术怎么展现“战上海”?“没想到,我们的杂技人用杂技这样一种非叙事性、形体性肢体性、充满了惊险的一种艺术语言,居然把战上海的整个历史过程做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全景式舞台呈现。”
在本次中国艺术节上,现实主义以及红色题材作品占了大半。话剧《追梦云天》、黄梅戏《邓稼先》、沪剧《敦煌女儿》、豫剧《重渡沟》、河北梆子《李保国》、话剧《谷文昌》等等,对此,毛时安认为,这些作品,体现了近三年来中国舞台艺术最新的成就和所达到的最新高度。而现实主义以及红色题材,是中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创作素材,这是中国艺术家的幸运。
杂技《战上海》剧照
毛时安表示,强国之梦,是中国13亿人的梦,在实现这一梦想的路上,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作出了重要奉献。“所以,战争年代有英雄,和平年代同样也有英雄,这些英雄就是我们大飞机的制造者,就是那些带领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那些普通劳动者。”
“这些素材是国外的艺术家所没有的。”毛时安认为,中国的进步,同时也代表着人类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所作出的英雄业绩。“作为人民的文艺,就要反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年,以及中国近代史一百多年以来我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