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众放在心中主旋律做成爆款
昨天下午1时,在上海大剧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第12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做最后一次彩排。剧长由120分钟精编为109分钟,为了缩短这11分钟,剧组磨了整整一天半,用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的话说,“尽善尽美呈现这部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于一体的上海原创作品,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38部十二艺节参评剧目中,革命题材、现实主义题材占压倒多数,如何打动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心,从编导、演员到运营团队都动足脑筋。
创作标配之外还有什么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今天的80后关注上世纪的同龄人,通过创作演出感染当下的青年人”的作品。查阅革命先辈的历史资料、赴红色教育场馆采风、历经多年孵化研讨、逾百天艰辛创制,演出后收集专家、观众意见,反复修改,是每个闯入文华大奖决选剧目的标配。在此基础上,所有团队都在挖掘作品与众不同之处。
永远把每次演出当作第一次。昨天下午彩排,《永不消逝的电波》总编导周莉亚举着话筒,紧挨搭档韩真,从观众席扫视舞台每个细节,“演员走出来对齐”“音乐再晚两秒”“光不够亮”,两人更多的要求,是针对演员的情感表达,“神秘一些”“再激动一些”“紧紧抓住围巾”。谢幕时,周莉亚强调,每个演员的笑容一定要温暖、真诚、真实。末了,她对一位女演员喊,“要止疼片吗,我有很好的止疼片。”剧组不太愿意聊伤病,对舞蹈演员而言,这是家常便饭。有人一边打点滴一边坚持彩排与演出。今天,上海歌舞团又将投入十二艺节惠民演出排练,准备25日亮相中山公园。
《永不消逝的电波》档期已排到明年6月。这台舞剧迄今已演出近30场,陈飞华把市场反响分为三个阶段:去年12月首轮试演,《永不消逝的电波》一鸣惊人,在舞剧同行、评论家圈中有了口碑;今年3月该剧在海口、佛山、广州二轮试演,请外地观众验收,证明该剧海派特色不受地域限制;4月10日,《永不消逝的电波》回沪公演,此前积累的口碑在剧场会员、舞蹈爱好者等固定观众群发酵,“大家好奇这部被交口称赞的舞剧到底如何”。
做网红求新意对接观众需求
截至昨天,97秒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视频宣传片在微博上已播放124万次,在舞台剧领域,这是难得一见的惊人数字。陈飞华明显感受到作品成为“网红”后,影响力跨越传统的舞剧观众。远有大江南北的演出商,近有身边亲朋好友,都在抢票。他总结原因,主创团队一开始就深谙换位思考重要性,将观众需求放在与自我表达一样的重要位置,找到供需对接最佳频率。
视频预告片也精准击中年轻观众的兴趣点:谍战悬疑中透着家国情怀,婀娜多姿的旗袍舞洋溢海派魅力,音乐、镜头精准踩节奏,激情澎湃。如今被问到观众反响,陈飞华都会骄傲地说,“不需要专门收集,点开微博、微信公号,每次演出都有大批留言。看完剧的观众会自发传播,口碑效益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将红色题材做出新意,十二艺节参评剧目从形式到内容都在寻求变化。《王贵与李香香》将舞台分为前后两区,前区为传统秦腔表演区,后区有钢琴伴奏和大型歌队合唱,承担叙事诗吟唱功能,并以对唱形式与舞台前区表演对话,把钢琴伴奏与歌队合唱引入古老戏曲,让观众大开眼界。
《太行娘亲》一反主人公高大全设定,女主角赵氏狭隘自私,最终却用自己的生命和孙儿,保护八路军遗孤。先抑后扬的剧情得益于剧组反复研究史料,“在江西老区就有类似被活埋事例,土里还有《摇篮曲》传出来。当年太行山区也寄养了很多八路军孩子,有的孩子在抗日战争后被接回,有的等到全国解放后才被接回。”
真人真事如何唤起真感情
本届艺术节参评作品中,有18部作品是现实主义题材,其中11部以真实存在的先进典型为灵感,他们中又有6位是人民公仆。真人真事如何唤起真情实感?先期亮相剧目获得申城观众好评。《重渡沟》主演贾文龙饰演过焦裕禄、李天成,此次以马海明一角三度演人民好干部,他抓住角色谐趣、爱好文艺的一面,给全剧加入喜剧色彩,“公仆不能千篇一律。”贾文龙说。
前晚,《谷文昌》在美琪大戏院上演,座无虚席。主演辛柏青以一身朴素军便服亮相,指挥战斗时从容不迫,劝慰群众时掏心掏肺,回到家中又款款深情,刻画出一个有“温度”的党员干部。辛柏青说,“难在平衡真实性和艺术性。”为了捕捉谷文昌内心世界,他认真研读资料,两次到东山采风。在舞台上,辛柏青追求生活质感,不靠豪言壮语吸引喝彩,而是将汹涌的情感蕴藏于不动声色的平凡中。全剧在谷文昌说“让我歇会,起来我再接着干”中结束,全场静默继而掌声四起。走出演出厅,观众没有离开,反而争相在剧目宣传背板前留影,寻找节目册,这样的情景以往大多发生在开演前。
谈及参评十二艺节目标,《追梦云天》导演胡宗琪说,“我希望《追梦云天》能得到专家与同行认可,更重要的是得到观众喜爱。”这代表了所有文艺工作者的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