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嘉宾建言上海应发挥国际化思维优势 抓住科技快速发展良机

时间:2019-05-26

全球科技创新正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跨界融合、协同联合、包容聚合的特征越来越显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应侧重“单打独斗”,还是要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昨天上午举行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以及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中外嘉宾给出了同样的观点: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应在此进程中代表中国扮演重要角色。

中新两国谋求科技合作

中科院院士陈竺在演讲中表示,如今在一些重点领域,科技的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呈现非常活跃的态势。如世界首张黑洞照片的获得、引力波的发现,都是体现这一态势的激动人心事件。嫦娥四号今年年初在月球背面登陆,是人类探月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涉及的禁区。中国为探索宇宙起源、排除低频电磁波的干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平台,第一次以中国提供的平台搭载了德国、瑞典、荷兰等国家的科学测试仪器。

“16世纪,哥白尼凭个人兴趣用一台望远镜观测,就能提出日心说。而现代科学研究复杂得多,经常需要学科交叉。”陈竺说,面对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挑战,各国科研人员必须携起手来,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王瑞杰表示:“世界各地都面临着很多共同的挑战,可以通过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到2050年,全世界对于粮食的需求将会较现在增加60%左右,但粮食产量可能会下降25%,粮食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几乎所有粮食依靠进口的新加坡,今年设立了一个目标:本国生产要满足新加坡人30%的营养需求。这就需要创新研发高产量的城市作物,能够抵抗气候变化,并应对土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挑战。据介绍,许多新加坡年轻人为此正在努力研发,一家公司建立了新加坡首个立式农场,在同样土地面积上,其蔬菜产量是传统方式的5―10倍。

全球癌症发病率在不断上升,50%左右的癌症新病例出现在亚洲。近年来,新加坡涌现出一批研发抗癌新药的企业。其中,特沙生物医疗科技公司正在进行鼻咽癌的细胞治疗临床试验。王瑞杰告诉听众,李克强总理去年访问新加坡时,参观了这家公司,并欢迎他们到中国的医院进行临床试验。“通过新加坡与中国等国家的合作,我们可以共同研发抗癌新药。”

“我不喜欢科技保护主义”

“我不喜欢科技保护主义。”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爵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回顾历史,当科技大国发生摩擦时,基础科学常常能成为大国间沟通的一个渠道。因此,国际科学合作是不能停止的。”

坎贝尔说,近10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重要论文越来越多。在材料科学、物理学、生物医学以及许多应用技术领域,中国科研人员的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本月出版的《自然》增刊《2019自然指数――生物医学》显示,美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则在迎头追赶,相关科研产出快速增加。2012年至2018年,中国的自然指数生物医学科研产出位居全球第二,而且增幅高达140%以上,远超其他的领先国家。生物医学领域的自然指数还显示,2012年至2018年的生物医学论文涉及国际合作的比例由37.5%增至44%,单一机构产出的论文则不断减少,所占比例已降至23%。

谈到关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建言时,坎贝尔只说了一个关键词:国际化思维,“上海是拥有国际化思维的城市,需要发挥这一优势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另一方面,国外城市和地区也需要加强与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它们必将从中受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国际化思维,失去了快速发展的良机。”

事实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是上海近年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见证者。2015年,他们与上海市科委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此后,他们成为浦江创新论坛的首席学术合作机构,已连续3年承办未来(科学)论坛,邀请多国科学家来沪探讨前沿科学问题。今天下午,多位跨学科研究微生物群的中外知名科学家将出席未来(科学)论坛,探讨微生物群助力癌症治疗等问题,为开展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 上一篇:一批优秀的创业者代表来到浦江创新论坛创业者论坛
  • 下一篇: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