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难舍难分上海“小台北”——台胞的古北情结

时间:2019-05-28

  新华社上海5月27日电(记者许晓青 刘欢 黄扬)“原来一楼也可以被打理得这么漂亮!”2005年,台湾女企业家黄欣雯跟随丈夫搬家到上海,第一次被左邻右舍夸奖,是因为她在一楼自家院子铺了草坪、种了绿植,“经营”出一方美境。

  路过此地的社区居民、住在楼上探身张望的沪上家庭主妇,都羡慕黄欣雯的一双园艺巧手。黄欣雯当时居住的地方就是台胞们津津乐道的上海“小台北”——上海市长宁区古北社区。在两平方公里多的辖区内,登记在此常住的台胞如今超过千人。

  台胞爱上古北的理由很多,“环境好”是一致公认的。改革开放40多年,这里有了雅致的黄金城道、便利的高岛屋百货,以及多家大型超市,还有配套的各类教育和医疗设施等,加上步行可及的古北市民中心和新虹桥中心花园,即使人们步履匆匆,也经常能听到悠扬的琴声。

  黄欣雯在上海工作生活了14年,一直常住古北。比她来得更早、堪称“元老级”的汪美华1992年就到了这里。当时这里被称为“古北新区”,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就吸纳台湾同胞居住,起初只有宝石公寓和钻石公寓两大外销商品房小区,周边多是阡陌纵横的农田,售楼处大多打着“距离虹桥机场10分钟”的广告牌。

  汪美华等不少早期到上海打拼的台商回忆称,选择落脚在古北社区等上海西郊方向的楼盘居住,主要因为那时心里还不够踏实,随时准备提着行李回台湾。

  地理位置靠近机场,加上独特的外销房供给,构成早期上海“小台北”的雏形。而今古北社区也经历了新陈代谢,一些台胞家庭来了又搬走,还有一些走了又想念这里而回迁。古北就好像一块磁石,始终吸引着台胞。

  在上海静安区、徐汇区都曾居住过的宝钜奕丰控股大中华区执行董事张证杰一家,最近3年在古北“扎根”了,原因之一是从加拿大到上海念书的儿子喜欢这座城市,也喜欢古北社区。

“如今我儿子再去新加坡或者加拿大,有时都会不习惯,因为上海让人感到特别安全,而且有四通八达的地铁,很方便。”张证杰说。

  从事饭店管理的邹玲玲也有同感。她2007年到上海,2009年到位于古北社区的福泰国际商务酒店工作,从此爱上这个社区。每逢暑期,她都让自己的一双儿女有机会到大陆看看。上海,特别是古北,舒适便利的生活吸引着孩子们。

  “教育条件不断改善,是吸引台胞二代乐意留在古北念书的主要原因。”黄欣雯说。她的儿子在读小学二年级时从台湾搬来,选择在古北社区读完了民办小学、公办初中、国际学校的高中部,再到海外深造。

  2018年,大陆出台“惠台31条措施”,上海也迅速配套了55条措施。也是这一年,黄欣雯很快申领了台湾居民居住证,她还发现周围的台湾妈妈跟她一样,都觉得孩子就读更方便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汪美华带着子女们刚到古北落脚时,社区内的新虹桥小学并不起眼,但就是这所学校当时最早向台湾小学生敞开大门。而今,新虹桥小学每年招收台生的比例节节攀升,在古北还有建青实验学校等也招收众多台胞子弟。

  如今汪美华已经在上海有了自己的第三代,子女都已成家立业、独当一面。二女儿周瑀在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当老师,这也受益于大陆出台的支持台胞就业举措。

  周瑀初到古北时,这里的周边还被称为“乡下”。1997年古北社区开了第一家大型超市,2010年途经古北的上海地铁10号线开通。她说,自己已经爱上古北,有了一份“难舍难分”的情结。

  偏爱古北社区的台胞聚在一起,还会聊到这样一个幽默段子:探亲回到台北,走在街头猛然看到“台北”两个字,有时一晃神,心想“不应该是‘古北’吗”。

  “真正的融入是不再分彼此。”黄欣雯感慨地说。

  • 上一篇:上海国盛集团走近消防 强化安全意识
  • 下一篇:上海成立战略联盟 推动退役军人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