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发布了《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以“上海环保40年:迈向生态之城”为主题,对改革开放40年间上海生态环保变革的重大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提出上海推进生态之城建设的多方面建议。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发布了《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9)》。
今年,在如何推动上海生态之城建设方面,被提到最频繁,也是与每家每户密切相关的当属垃圾分类。在今天下午的发布会交流环节,这也成了会场的“爆款”话题。
据《报告》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欠账已经还上、缺口已经补上,但居民依然缺乏垃圾分类投放的动力。如何破解居民心目中的“麻烦事儿”,管理者心目中的“难办事儿”,啃下这块“硬骨头”也许还有一些方法值得试试。
《报告》中建议,要提高居民的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就可以让居民自主决定社区处置生活垃圾分类的方式,这将增强居民的自我约束力。另一方面,对于违规行为,要共同监督、大家提醒。而面对新租客、新居民,则要及时传授本社区垃圾分类信息。另外,对于废旧物资回收、绿色账户积分等此类已经试点过,并且有效的经验,同样可以加以利用。
上海社科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冯琦认为,垃圾分类要在方便居民投放上多下功夫。例如设置一些重力垃圾桶;加强垃圾桶外图案的可视化标识,让老人孩子更容易理解垃圾的类别。
而在政府层面,与会的专家们则希望,上海要对标全球先进城市,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信息服务,鼓励垃圾源头减量。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环保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重点污染源治理、污染物总量削减、环境质量改善、到迈向绿色发展的四个阶段,在生态环保重点工程建设中也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上海将向着更加绿色、更加生态、更加美丽的全球城市发展目标不断迈进。(东方网记者 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