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第十八届群星奖颁奖晚会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届群星奖共有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军队、工会系统的84件作品入围决赛,经过激烈比拼,最终20个获奖作品脱颖而出。其中,“上海出品”占据三席,它们是:民乐重奏《和・鸣》、音乐剧小品《看见自己》、短篇苏州评话《捍卫者》。
这些来自老百姓的作品,没有一呼百应的名角、没有气势磅礴的舞美,却在短短几分钟里,以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真真切切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故事,以小见大,以粗见细,以真见情。
接地气
留守儿童击壤而歌
在获奖作品舞蹈《击壤歌》的舞台上,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时而呈现“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习俗;时而演绎“击壤而歌,嘻水而 ”的童趣生活,将观众们带入了古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场景。这群孩子,全都来自江陵县农村,其中一大半是留守儿童,最小的才刚读小学。
“因为大部分孩子没有舞蹈功底,所以排练起来特别难”,湖北省荆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周晶告诉记者,为了展现田间地头那份纯挚的童真,他们特意选来了一批农村的孩子,但这也给创排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每一个动作,都要从头教起。而比起舞蹈动作,更难的是让她们学会在台上释放情感,“因为长期留守的关系,他们内向而敏感,不太善于表达情绪,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去启发他们。”
但在周晶看来,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尤其是当她带着孩子们到上海演出,孩子们在机场看到飞机兴奋地大叫时,她更是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有机会走上这样的舞台,他们很幸运”,更重要的是这一年多的排练,让这群孩子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也学会了团队协作,“如果这次比赛能激励他们勇于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我觉得这将是比奖杯更重要的收获。”
显特色
红色基因海派精神
相比专业院团的一台台大戏,群星奖的84部参评作品只有短短几分钟,却同样以新鲜独特的切入点与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不少观众。而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作品,又因为凝聚着浓烈的地方特色,而展现出别具一格的个性特征。作为东道主的上海,交出的是一份怎样的答卷?
获奖作品民乐重奏《和・鸣》给出的答案是――海派精神。舞台上,中国的古琴、口弦、竹笛、大鼓,澳洲的迪吉里度管,瑞士的手碟,非洲的沙克……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乐器在同一个舞台上隔空对话,和谐而动听。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海纳百川、美美与共的精神存在。无论来自哪里的文化,上海这座城市都会给予包容和再创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演出出品单位、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叶笑樱说。
演出后,观众对舞台上这些新奇的乐器表现的强烈兴趣,更激发了叶笑樱的思路,未来,主创团队还计划推出导赏版《和・鸣》,对舞台上的每一件乐器进行普及,“对于一部优秀的作品而言,得奖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还要努力让它走得更远。”
而另一部来自上海的获奖作品《捍卫者》则从红色现实题材切入――以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为题材,讴歌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导演鲁俊说:“实地采访时,看到四行仓库墙上的弹孔,又震惊又感动,这是我们这座城市的记忆。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有温度
以小见大以情动人
在此次群星奖的决赛作品中,空巢老人、乡村致富、农民工生活、亲子关系等百姓关注的话题,成为舞台上的“热词”,一部部作品入情入戏入景,满满的烟火气,让观众们跟着哭、跟着笑,让百姓们看到了群文作品的温度。
小品《生日聚会》用一段父子亲情的故事,通过与众不同的叙事视角,表现了父爱的深沉和儿子的感恩,让观众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之中,润物无声般地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的神经。
音乐剧小品《看见自己》同样聚焦亲子关系,只不过故事的主角由父子变成了母女。剧组中一位女演员在有一天的排练时突然哭得不能自已,她说剧中的女孩像极了自己,“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和妈妈好好说说话了,每次她来上海,住不了几天就互不相容,最终总是不欢而散。直到有一天,爸爸传给我一张照片,我突然发现他们头上怎么这么多白发,我觉得自己错过了好多。”
演出后,有不少观众也在舞台上看见了“自己”――那个总是流连新鲜生活的年轻人,也曾忽略过站在原地默默关心自己的母亲。
获奖名单
音乐门类
1、《保卫娘子关》(山西)
2、《和・鸣》(上海)
3、《中国船号震天地》(山东)
4、《打银锁》(湖北)
5、《亮花鞋》(四川)
舞蹈门类
1、《红高粱》(黑龙江)
2、《击壤歌》(湖北)
3、《打扁担》(广西)
4、《龙把子》(重庆)
5、《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陕西)
戏剧门类
1、《村官三把手》(河北)
2、《看见自己》(上海)
3、《生日聚会》(江苏)
4、《父与子》(浙江)
5、《老邪上任》(山东)
曲艺门类
1、《赤子归心》(北京)
2、《捍卫者》(上海)
3、《爱我你就抱抱我》(江苏)
4、《诗仙搁笔》(湖北)
5、《大营救》(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