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燕子姐姐”陈燕华:“听”过故事的孩子,将来往往是学习好手

时间:2019-06-04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6月3日报道:“我们为什么要听童话故事?通常我们会阅读童话故事,虽然听和读两种功能最后殊途同归,但我认为没有开头的‘听’就没有后来更好的‘读’,而且‘听’过故事的孩子,将来往往是学习好手。”6月2日下午,“燕子姐姐”陈燕华来到浦东图书馆“学习读书会”现场。她表示,对孩子来说,电影、电视、绘画是直观的、有画面的,文字、书本是平面的描述,而声音可以带来直接的联想,触动内心的想象。

“听故事是孩子接触真善美的第一课,是他们构建人际关系,感受快乐忧伤,体验微妙感情的第一课。”陈燕华表示,听故事从孩子一两岁就可以开始,而且好的故事除了展示真善美,也向孩子展示了愤怒、无聊、恐惧、挫折、嫉妒等各种各样的情感,使得孩子从故事当中认识这些情感,从而逐渐学习掌握和调解自己的情绪情感。

陈燕华说,孩子听故事都是重复的,会一遍遍反复听,对他们来说其实不是重复,每次听都是新的经验,他们在用自己内心的力量,慢慢地把自己的小房子搭起来,所以对学龄前孩子来说,示范性的语言表述,精彩的语言演绎,对他们的联想是有多重要,这是决定性的。

正因为认识到“听故事”的重要性,陈燕华在录制“燕子姐姐讲故事”前,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和文字修改工作。哪怕是一篇几百字的短故事,都要反复研究。从文字到故事其实是二度创作,要把原本适合“看”的文字改得很流畅,简洁,活泼,有情趣,琅琅上口。“每句话出来就要直击小朋友的心,而且是对小朋友有用的,可以让他们想象,让他们觉得这是好听的,如果这个是废话,就毫不犹豫删掉。”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陈燕华在结尾增加了一段文字:“……但是没有人会想到,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也没人有预料到新年里她和她的老祖母一起进入了多么美好的天国啊。”她觉得在为孩子讲述悲惨的关于死亡的故事时,要突出温情的一面,增加的这个结尾是为了缓和孩子的不安和紧张,也希望孩子在童话故事当中学会善良、同情和珍惜。

文本的修改只是完成了讲故事的第一步,声音的演绎则更为重要。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停顿、重音、笑声都要很准确,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字串联起来,变成活蹦乱跳的精灵。有的时候陈燕华会为一个词语或一段情节的表达方式苦恼很久。

之所以要这样费力去思考每一句话怎么样念得更好,陈燕华表示,这是完全站在小朋友角度去考虑。在她看来,小朋友的耳朵和身心都很稚嫩,给他们讲故事要有韵律,要有语感。此外,用什么音调语气也要非常小心。好人的声音要好听,坏人巫婆的声音也不能太吓人。她把每一个字都当作音符修改,把不和谐音符换掉,最后一气呵成,流畅的像唱歌一样说出来。

以前的“燕子姐姐讲故事”,后期是别人做的,现在陈燕华开始尝试自己为故事配乐。她并不是找一首古典音乐就在后面循环放,而是从大量音乐当中摘选出符合故事主题的曲子,在讲话的时候音乐在后面轻轻地陪衬,在不讲话的时候,音乐就是故事的延伸。“当然,故事是最重要的,音乐一定要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要不然就不要音乐。”

“配乐虽然在故事里面是一段段的,但是跟故事反复听以后,对孩子来说就耳熟能详,以后再听音乐会,如果他听到很熟悉音乐就会觉得很熟悉,就像老朋友一样,因为这些音乐曾经打动他,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陈燕华想帮助孩子在熟悉故事的同时,又喜欢上古典音乐,培养他们的审美品位和习惯。

想做到古典音乐和故事的完美结合,并不容易,甚至比改编故事的工作量更大。例如《海的女儿》,陈燕华找了10段古典音乐的选段,可是用哪一个来开场,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反复斟酌,最后选择了德彪西的《牧神午后》。而《小兔彼得的故事》,陈燕华选用了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作为配乐。实践下来,陈燕华发现古典音乐和讲故事的结合,受到了很多小朋友的欢迎。有小朋友在听完《小兔彼得的故事》就跟妈妈说,要学小提琴。

在她看来,儿童时代很短,是感受期也是形成期,非常容易受影响,并且正因为时间很短,所以儿童相对于成人更不能接受平庸之作,更不能浪费时间,并且儿童时代的印象是持久的,这些印象积累起来就成了他们长大成人后表现出来的人格类型。“我们要让孩子人生变得快乐,丰富,有健全人格发展,就要给他们最好文学、音乐、电影熏陶,从小培养他们有一双能够辨别的眼睛,会欣赏的耳朵和一颗挑剔的心。这样他们的人生才会有趣起来。”陈燕华说。

  • 上一篇:亚洲最大邮轮“海洋光谱号”亮相宝山 开启中国母港首航
  • 下一篇:有颜有料有干货 2019海纳百创・创客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