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声声叮咛,看着你走进考场,明明自己心里很紧张却笑着说“放轻松,正常发挥就好”,这是“中国味”的父母情;深情拥抱,在签到本上打个勾,舍不得却要送他们毕业了,这是“中国味”的师生情;清脆击掌,勾起肩膀说等考完一起嗨,好同学一辈子,这是“中国味”的同学情……昨天上午9时,上海约5万名考生走进全市101个考点,开启“高考时刻”……
浓浓“中国味”陪伴申城5万考生高考时刻
[花式送考点亮考场]
恰逢端午节粽子成吉祥物
“一大早我就包了粽子,让外孙吃一个,讨个口彩,高粽高粽嘛!”在徐汇中学考点,张阿姨笑眯眯地说。“外孙就读西南高中,平时成绩不错,我把他从小毛头带到这么大,看着他进考场,又自豪又安慰。”张阿姨告诉劳动报记者,孙子喜欢吃蛋黄肉粽,她特意在每个粽子里包了两个咸蛋黄,象征满分。“也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减压,我觉得自己比外孙还紧张。”
还有不少家长手里拿着香囊,特意做成了粽子形状。“讨个好彩头,希望他们旗开得胜,逢考必粽!”一位考生妈妈告诉记者,她特意在考前买了件旗袍,早上起来还化了个妆。“希望儿子看到妈妈美美的,心情好,放松下来。”
“粽子糖,来,吃一个。”还有送考老师特意准备了粽子糖,为每个签到考生送上一个。“我特意在网上买的,怕考生们早上没胃口,低血糖,吃点甜的能解压。”张老师说。
高考恰逢端午节,让家长省去了请假送考的烦恼。“早上交通特别顺畅,十分顺利。”一位家长说。
特殊送考人员加油打气
一个简笔画小人正朝着终点线奋力奔跑,旁边配有醒目的“加油”字样,在徐汇中学考点,西南位育中学特别的送考服引人注目。高三(五)班班主任施海红介绍说,这件衣服是张芷绮同学亲手设计,为送考专门定制的。
张芷绮说:“同窗七年,感情很深,我要到国外去读书了,虽然不能一起并肩奋战高考,但总想做点什么。”两个月前,张芷绮开始设计送考服,前后改了四次,高三老师们拿着设计手稿联系定制,赶在考试前拿到了衣服。施老师说,看着这些孩子全都走进考场,她心才算踏实下来。
青春年少时的同学情谊最值得珍惜。“没问题的,只要发挥正常水平,哪怕打点折扣,也能进一本。”在考点外,周源勾着好友的肩膀为他加油打气。
在考场之外,记者看到了一批特殊的送考人员,他们或是已经被提前录取,或是即将出国深造或是被保送,总之对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不再需要经历高考时刻。
不过为了给好朋友、好兄弟鼓劲,他们昨天都成为送考人员之一,与老师、家长相比,他们更容易和考生沟通,也更能起到“镇定剂”的效果。
周源就是如此,他的好友在之前的考试中数学意外“翻车”,成为其心中永远的“痛”,以至于上午明明考的是语文,却把数学书时不时拿出看两眼。周源上前笑着调侃了几句,好友有些不好意思,嬉笑之间,紧张便慢慢舒缓了开来。
“时间要到了,进去吧,我在门口等你,中午咱们玩上两局,看你能不能赢我。”周源拍了拍好友的书包,把对方向考场方向推去。看着临近门那一刻,周源踮起脚尖,高高地挥着双手向好友示意,回应他的,是一个轻松转身和一张充满信心的笑脸。
[你的高考我来守护]
12年后,我为学弟学妹护航
12年前的6月7日,杨俊杰意气风发地走进考场,迎接人生第一场大考―――高考。12年后的6月7日,杨俊杰再次站在了考场前,同样有场“考试”等着他。
如今的杨俊杰,已成为杨浦公安分局特警支队民警。今年高考,他担负着安保执勤工作,执勤点就在曾经的母校市东中学。
巧合的是,校方联系人正是他当年高中时的班主任徐隽。师生因为特殊的缘分在学校相遇,两人喜不自禁。“真是想不到,小杨不仅成了特警,还到母校护考。”徐隽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12年前,他送杨俊杰走上考场,鼓励的话犹在耳边;12年后,杨俊杰圆了警察梦,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保驾护航。
看着考生们一张张激动又忐忑的脸,杨俊杰说:“学校大门我真是再熟悉不过了,看着对面广场,看着曾经每天上下楼梯的教学楼,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而身上的制服提醒着我,此时此刻我要做的,就是维护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上午的语文考试刚结束,考生们走出考场,不时讨论起今年的作文题目,这一下勾起了杨俊杰的回忆,“我还记得当年的作文题目是‘必须跨过这道坎’。”虽然在执勤最前线,杨俊杰不忘在朋友圈里为学弟学妹们加油鼓劲。“衷心希望学弟学妹们考入理想大学!”
老伯坚持记录11年高考时刻
在徐汇中学送考点,除了家长和老师,一位拿着小摄像机在人群中拍摄的老伯格外惹人注意。他叫张浩昌,家住老沪闵路,早上六点多就出门,来到考点,只为记录高考这一刻。“我儿子成绩不好,没能走上过高考考场,我一直觉得遗憾。”为了弥补这一憾事,从2008年开始,他就在考点记录高考。“有很多感人瞬间,有时候我自己都看得流泪了。”张老伯说,孩子们走进考场后,烈阳暴晒,有时候会下雨,不管怎么样的天气,父母总是默默在守护。”
张老伯说,这么多年的记录,让他最直接感受到了高考的变化。“家长们越来越放松了,孩子们也淡定,高考不再是独木桥,气氛没有那么紧张了。”笑脸多了,更自信了,张老伯和他小小的摄像机成了中国高考变化的见证者。
“只要身体还可以,我还会一直拍下去,我把拍摄的影像资料刻成了光盘,永久留存。”张老伯说。
高考“加油站”送上祝福
“给你贴上一个臂章,祝你考试成功。”在四号线大连路站的2号出口,不少高考考生惊讶地发现,地铁工作人员在这里布置了一个高考“加油站”,专门为考生服务,送上祝福。距离站点不到500米的地方,就是今年杨浦区高考考点之一―――市东中学。
只要乘坐地铁的考生几乎都要经过2号口前往。能不能为考生做点啥?站点的工作人员一合计,就摆出了一个“加油站”。记者看到,小小的桌子上东西还不少,“加油”和“必胜”的臂章最为显眼,一旁则是专门为“马大哈”准备的各种文具,清凉油和人丹也贴心地放在桌上。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搬来了瓶装矿泉水,任由考生拿取。
“我们为考生祝福,希望他们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站点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高考期间,她们都会设立这样的“加油站”,就是为了给考生增添信心,“除了同学、老师、家长,还有那么多不认识的陌生人也在为他们点赞,助力前行。”
在上海的每个角落,都有一群人在为考生顺利应考默默付出。
“大清早一些居民在小区花园晨练,音乐声很吵,孩子早上还要高考,希望你们帮忙来协调一下。”高考首日清晨,五里桥派出所接到市民邱先生拨打的求助电话。当值社区民警沈超迅速赶到现场,在小广场上,几位阿姨正在打太极拳,还不时伴着响亮的音乐声。考虑到小区内居住着不少高考考生。沈超耐心与阿姨们沟通,希望降低音量,确保不影响考生复习、休息。居民们表示理解,愿意积极配合暂停3天的晨练。
为确保高考期间各考点治安秩序良好,黄浦警方为辖区内大同中学、格致中学等6个考点提前制定了工作方案,高考三天内将有包括治安、交通、特警等安保力量固定驻守各考点,针对学校周边存在商铺播放音乐、工地施工等情况在考前、考中予以关注,如发现情况将会同环保部门及时妥善解决,按照“一点一方案”保障各考点考试顺利进行。
高考作文:“中国味”
昨天上午,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公布了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大家一致认为,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引领开放的文化视野,引领对文化的自我辨识,更引领对认识事物方法论的思考。
-立意高远-
题目先呈现一个例子,再提出写作要求。从结构上看,与以往的材料题保持一致,但立意大气高远,富有现代气息,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表现出人格内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合,更能引导青少年重德铸魂,健康成长,做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胸怀强国梦的中国人。
命题意蕴丰厚,立足优秀文化根脉,在全球视野中凸显中国价值,将包蕴着爱国情愫的韵律与全球视野中的现实问题思考加以结合,实现育人理念。既有上海作为国际性文化都市的特征,更指向了全球视野中如何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传播的新时代任务。
-视野开放-
“倾听不同”引领开放的文化态度。材料中的“倾听不同”是“开放”的态度,“感受”“更有意识”以及“寻找”则分别是“开放”的方式、过程与思考。有开放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认同,有认同就有认识的深化。
“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中国味”就是中国文化味,内涵丰富,选材面广。内容可以写音乐,也可以写美食、绘画、建筑、文学等。从文化特色,到人格个性,到生活特性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味”的具体内涵来抒写。
“如何认识事物”体现认识的开放性。考生可以从认识的对象、视角、方法、价值等多方面去进行自主性思考。比如认识哪些事物、事物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认识等,给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思维深化-
题目考查了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和提炼能力,继而考查独立思考与综合应用的具体写作能力。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从而对“中国味”的音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可以由此而联想到其他方面,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有比较,有推断,有批判,有扬弃,充分体现了理性思辨。
作文命题一方面给出了可供考生迅速切入构思的具体材料,另一方面又引导考生不局限于材料本身,而是将视野放宽,拓展到“启发人们如何认识事物”的哲学层面,促进考生在作文写作中思之弥深,悟求透彻,从“事理”明晓进阶为“物理”通达,进而实现写作中的“道理”表达与“真理”追求。
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充分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重心,以教育为核心的教考合一理念,充分提供了回溯自身经验与认知过程的写作答题空间,有效实现了学识与见识相融合,实践与知识互为促进的命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