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到了影像时代,拍摄纪录片的门槛变得没有那么高了,因为设备也便宜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纪录片的作者,每个人都可以拍摄出非常好的纪录片。”11日,第25届白玉兰奖纪录片评委傅红星在“白玉兰纪录片大师班”上说。傅红星与另外两位评委马克·爱德华、小谷亮太一起,教大家如何用镜头记录我们的生活。
图说:“白玉兰纪录片大师班”教你如何用镜头记录生活 网络图
第一招 就近拍
从1985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的傅红星,曾拍过成本高达2000万元的纪录片,“我打听下来,那好像是目前中国制作成本最高的,花钱最多的纪录片。”傅红星说,“其实,拍纪录片就跟做新闻一样,一个是天下事,一个是身边事。”天下事,自有像马克·爱德华这样的大团队去拍,从巴勒斯坦、以色列拍到越南战争……
“我们平常人没有那么大的团队,也没有那么多资源。”傅红星说,“建议你拍摄身边事,成本会低一点,拍你的亲人,拍你爸爸妈妈,拍你同学,拍你老师,拍你住的街道居委会阿姨,社区的人,捡垃圾的人,垃圾分类的人。”法国刚刚去世一个纪录片大师叫瓦尔达,她拍摄过一个《拾荒者》,她拿低微摄像机,跟踪巴黎捡垃圾的人。傅红星说他在北京也拍过,“我拍了之后才知道,捡垃圾的人也是分帮分派,一群老乡占这个区域,一群老乡占那个区域。”马克·爱德华也建议大家“从小规模开始,先从拍短片开始,有时候可能一小时就够了。”他也是这样起步的。
图说:建议拍摄身边事 IC图
第二招 别太长
“必须要在几分钟内抓住观众,否则就没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这是小谷亮太的建议。
长期活跃在纪录片制作一线的小谷亮太在谈及当下纪录片趋势时表示,当下年轻人短视频的观看习惯,正给纪录片的制作领域和行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年轻人最关注的是短视频,而不是长篇巨制,如果超过10分钟,年轻人就不愿意看了。”小谷亮太认为,这对纪录片工作者而言,就意味着要转变以往拍摄长篇的习惯。习惯的转变需要从拍摄的起点开始,因为纪录片由长变短。
“人的视觉是有生理限制,比如说你和你朋友开了一次派对,吃了很多中国餐,是两小时的派对。而这两个小时里,你可以吃到十个不同的中国菜,你肯定是享受其中。但下一次开4个小时的派对,中国菜从10个到20个,谁能吃掉20个菜?”小谷亮太这个比方大家都懂了。
图说:建议拍摄短片 IC图
第三招 找人剪
提问时间,一位“同学”举手发问,“老师,我也拍过一些纪录片,自己做剪辑的时候,发现每个镜头我都投入了情感,取舍过程中很痛苦纠结,怎么办?”好办,三位老师给出的意见出奇一致,找别人剪。
“我现在都是找剪辑师剪,就是为了摆脱你的痛苦。”傅红星说,“因为剪辑师,他会更客观一点。”吕克·贝松曾经告诉过马克·爱德华说“如果你太沉迷于你片子,自己剪出来之后,可能你没有赋予电影生命力,而是让它死亡了。”小谷亮太说,“我在认识一个剪辑师,也认识一个摄影师,他们彼此之间总是吵架,但他们才是真正的合作伙伴。一定要找到能够批评你的人,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发展你的纪录片。”(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