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社会办医,在上海已迈出坚实一步。
去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在全国率先落地“健康服务业50条”,鼓励发展高质量社会办医后,更具体的实践今年已经落地开花——规划面积100公顷的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正在成为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在这片业界形容为“医疗自贸区”的“热土”上,即将打破制度“藩篱”,探索医疗人才的多点执业模式;医疗药品和器械也有望通过绿色通道优先供应……这一切,得益于不久前刚落地的政策扶持。
今年4月底,市卫生健康委等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里明晰园区社会办医十条新政(简称“园区十政”)。
形成“1+8”多元办医格局
筹划十年之久的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毗邻上海虹桥火车站,从这里出发可以实现“长三角高铁一小时同日效应”,专家预计,园区三小时内可辐射三亿人口。
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负责人说,“如今园区一期已形成‘1+8’多元办医格局,包括公立医疗资源、国际品牌办医、社会资本办医均可在这片试验田上施展拳脚”。所谓“1+8”即一个园区医技共享平台,同时引入8家医疗机构品牌,包括公立医疗资源为主的华山医院(西院),国际品牌办医的泰和诚肿瘤医院、新加坡百汇医院、美中嘉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绿叶克利夫兰医院,社会资本办医的星晨儿童医院、慈弘妇产科医院、览海康复医院。
鼓励公立医院人才双向流动
“制度的创新和突破,是园区十政的核心。”闵行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杭文权介绍,新政以健康服务业50条为基准,细化到公立医院、社会办医如何合作,利益切分机制如何制定等。
“社会办医长期以来最大的瓶颈是人才,高水平人才集聚公立医院,怎样对社会办医输出品牌和技术,始终是难题。”杭文权说。业内专家举例,许多上海乃至国内顶级专家医疗服务费用受统一定价影响,无法真正反映劳动价值,这也导致“专家周末飞刀”现象长期存在。
“园区十政”将从制度根本扭转这一现象,明确建立公立医院人才队伍全职、兼职等分类执业方式,同时鼓励医生在公立医院、社会办医之间双向流动。未来,园区可让优质医疗人才享受“阳光新政”。
设备药械享受“绿色通道”
新政第五条“积极协调争取设备、药械先行先试政策”,被社会办医者认为最富含金量。
新政提出,将向国家卫生健康委争取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实行备案管理,争取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支持政策;向国家药品监管局争取允许一次性进口境外已批准上市、但国内尚未注册的临床急需抗肿瘤新药,在园区指定医疗机构用于特定疾病治疗。
一般来说,我国设备、药械与国际一流医疗机构上市速度相差3—5年,如果这一时间段可持续缩短至2—3年,国际高端办医品牌的服务品质也能水涨船高。在海南博鳌,因药械领域享受先行先试红利政策,“全国人民去海南打疫苗”一度成为现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6000万人到海外就医。“先行先试能让设备、药械享受到绿色通道程序,整个环境与技术服务将发生改变,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些海外就医人群选择留在本土。”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负责人说。
“小样本”带动全行业监管
事实上,除了人才、设备药械等“放管服”政策落地,“园区十政”针对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办医监管制度等也已出台意见。
去年夏天,上海市已将嘉会国际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德达医院、美中嘉和肿瘤门诊和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5家高端社会办医机构纳入医保。
新政第十条明确,推进医保管理和商业健康保险模式创新,拟在园区内建立符合国际规律的、统一的医疗保险评估与结算平台模式,实现社会办医的示范效应。
数据显示,上海迄今有社会办医2000余家,占比医疗机构总数49%左右。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小样本”管理社会办医探索成功经验后,也将为全市乃至全国社会办医监管带来借鉴。新政第七条提及,拓展社会办医监管新模式,强化信息化监管手段,未来对每家社会办医建立诚信档案,实施不良诚信医疗机构黑名单制度,对于严重违规医疗机构坚决予以取缔,强制退出行业。据悉,园区内信息平台实现共享之时,也将实行互联互通与互认,实践大数据基础上的预警管理、回顾性的后续管理。(顾泳)
原标题:
打破制度藩篱探路高质量社会办医
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先行先试,让优质医疗人才享受“阳光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