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智慧小区,特殊居民“定点错峰”投垃圾

时间:2019-07-01

    上夜班的居民白天要睡觉,总是错过定时投放垃圾的时间;钟点工阿姨中午下班,想顺手帮户主扔垃圾却苦于“没地方扔”……这样的烦恼在徐汇区田林十二村已成为过去时。

    6月20日起,这个上海首批完成垃圾房智能识别改造的大型居民小区,又率先探索起对特定需求人群实行“定点错峰”投放,在居委会登记过的上夜班人士、钟点工阿姨、独居老人,可在非定时投放时段到小区指定垃圾库房扔垃圾,告别“想扔无处扔”的尴尬。

    智能技术治愈“痛点”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田林十二村有6000余名居民,其中60岁以上老人接近1400名。2016年的小区综合治理中,田林十二村实现了全小区居民楼门禁卡身份证实名登记,从此有了自己的居民大数据库,并在2018年5月成为田林街道首个智慧社区平台试点样板。此时距离小区启动整区域的生活垃圾分类,不到2个月的时间。

    田林十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赵国庆坦言,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居民的反对声音并非全无道理:原先随时扔垃圾很方便,定时定点要改变一家人的生活习惯,比如晚餐要提早吃、家里至少要准备两个垃圾桶,每天早上扔还是晚上扔、谁负责扔都要重新磨合。

    此外,由于小区一开始试行的就是定时定点、四分类、湿垃圾破袋这些垃圾分类中的“最高标准”,下雨天推好几扇门扔不同垃圾、湿垃圾破袋弄脏衣服等等,这些顾虑都让居民担心,自己是否会因此手忙脚乱。

    于是小区抓住综合治理的契机,对全部6个垃圾箱房开展“六个一”硬件改造:配置一套门禁系统,加装一个雨篷,安置一台感应洗手池,增设一组摄像头和一个行车反光镜、一块电子显示屏。没有对垃圾房进行“大拆大建”,而是叠加各类能想到的智慧管理装置,让垃圾房与居民的生活习惯更适配。

    但小区还有小部分心存侥幸的居民,在非投放时段悄悄试探把垃圾偷倒在小区犄角旮旯。是再增加一些探头来“监督”居民,还是再“绞尽脑汁”找新办法?基层干部们毅然选择了后者。

    居民每天刷卡进楼道的这一小举动,让干部社工们有了新“灵感”:把门禁卡现成的实名系统和垃圾房“绑定”,使得居民扔垃圾也像进家门一样刷卡自动开门。此外,小区的管理平台自动登记好垃圾房的刷卡人员、开门时间、每天刷卡次数,再把绿色账户积分也加入门禁卡“豪华套餐”,这样居民用一张卡就能办成进家门、扔垃圾这两件每日“必修事”,犹如居民区内的“一卡通办”。

    人性化管理更高效

    “扔对了无人来找,扔错了随时追溯。”赵国庆介绍,将门禁卡系统用于垃圾分类管理,使每位居民扔垃圾的时间、地点都留有痕迹,既通过技术赋能解放了社区干部、志愿者和垃圾分类管理员的部分精力,也让居民感觉被充分信任,更积极参与到推进垃圾分类的自治中。

    近来有多位居民主动向居委会提出,家里钟点工中午完成服务离开后,想帮忙扔垃圾,却因不在投放时段而“爱莫能助”。于是,社区干部在居民中展开排摸,并于今年6月起为部分住户的钟点工阿姨和独居老人、上夜班居民开通门禁卡“副本”。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5时30分的非常规投放时段,他们可以到位于小区东南角的一处定点垃圾房随时刷卡扔垃圾。其他居民仍旧在每天上午6时30分至10时,和下午5时30分至晚上8时30分这两个时间段内,任意选择小区的六个垃圾房进行投放。

    “遇到问题不仅要堵还要疏,能疏通的先不要想怎么堵。”赵国庆介绍,为了尽可能不增加居民志愿者的值班时间,小区在各个垃圾房加装监控探头时,在对垃圾纯度要求较高的湿垃圾桶闸门上安装了小型摄像头,并与小区管理平台联网。同时,环卫部门的湿垃圾清运车上也加装了感应探头,一旦湿垃圾中存在塑料袋等“不速之客”,清运人员会第一时间发现并告知居委,居委干部调取相应编号垃圾桶的摄像头资料,对应刷卡人员后,就能锁定投放不到位的居民。

    截至目前,田林十二村还有部分租客群体未完全参与垃圾分类。针对这一人群流动性大、社区归属感较弱的特点,小区已经与房屋中介进行对接,下一步中介与租户签订租赁合同时,需将垃圾分类要求纳入合同。同时,小区也将借助田林街道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加强宣传管理,营造管理更高效、信任度更高的社区治理氛围。(记者 舒抒)

    原标题:智慧小区,特殊居民“定点错峰”投垃圾

    徐汇田林十二村依托大数据技术,一张门禁卡办成进家门、扔垃圾两件每日“必修事”

  • 上一篇:人工智能赋予本土康复器械产业更多可能性
  • 下一篇:整合二级医疗机构资源 上海首个区域医疗中心启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