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奖后,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做得更好,不辜负培养自己的组织和领导、不辜负信任自己的广大企业,真正成为让企业满意、使组织放心的基层公务员,这也是我一生要做的功课。”在昨天举行的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评选表彰大会上,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分局的徐敏袒露心声。
在此次评选中,来自上海的徐敏、杨立娟、何建华、张琛、张之 等5人获“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市发改委高科技产业处、市委网信办网络管理处等3个集体获“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此时,是他们的“高光”时刻,而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十分低调地坚守在自己本职岗位上。正如他们所言,在他们背后,是许多优秀的“小伙伴”在并肩作战。在上海,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在改革最前沿探索创新,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敢于担责、直面矛盾,一心一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共同践行着“充满激情、富于创造、敢于担当”的要求,努力书写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时代答卷。
勇当改革创新的探路者
“商事制度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许多改革创新举措从浦东发端、在上海推广,进而被复制到全国。在平凡岗位上坚守26年的徐敏,正是这样的践行者。
“2013年前,每年在浦东注册的市场主体数量不到1万,到201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4万。”徐敏说,企业到地方投资的第一关“注册”是否便利,直接影响到企业对营商环境的印象。时不我待,徐敏和同伴们探索出一项项服务企业的新举措,消除企业注册中的繁文缛节,排除创业者的艰难困苦。“让每一张执照都不再是冷冰冰的一张纸,而是充满热度、厚度、亮度的创新成果。”
“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和群众少跑腿,成为政府服务模式的颠覆性创新。作为上海市“一网通办”改革工作的探路者,市政府办公厅政务服务处副处长杨立娟,牵头协调、参与起草制定了《上海市公共数据与“一网通办”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构建“一网通办”改革框架体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她的积极推动下,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将“一网通办”改革写入地方规章的省级政府。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中,上海各系统、各区涌现了一大批“金牌店小二”。他们关注企业获得感,走到企业身边问需问计,专注企业成长性,推出“楼长制”“园长制”等贴心服务。
“科技创新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一个突破进展都源自坚持不懈的努力。”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10名同志,均为硕士、博士,平均年龄38.7岁。这支年轻的突击队,组织草拟了上海市创新驱动发展相关战略和重大政策,统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规划、重大政策和项目。目前,国务院决定向全国复制推广的两批36项创新改革举措中,有9项为“上海经验”。
如何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打造出长期可持续、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定不辱使命,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以想干事的激情、能干事的担当、干成事的勇气,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上海智慧”。
敢于担当作为的守护者
城市安全是改革发展的基础,没有安全,一切无从谈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守护着城市的安全底线。
“小到每一家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执法检查,大到全市危险化学品领域的整体安全,都让我们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处主任科员张之 说,这需要我们具备“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张之 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检查企业超过1300家次,核查行政审批项目超过1400项次,足迹遍布全市各区街镇、工业园区。他编写的《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事项分类表》,成为安全生产执法人员规范执法标准、裁量尺度的“教科书”,也是基层部门落实安全监管责任的“工作宝典”。之后,他又编写出《上海市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并组织全市推进实施。
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型违法犯罪现象也在出现。“‘套路贷’之所以‘套路’,因为表面看起来合法,一些犯罪团伙甚至有法律顾问。”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支队长张琛对这类新型犯罪手段见解深刻:这些“套路”往往披着缜密的伪装,想要破案,必须细细分析,见招拆招。为了确保办案质效,张琛30余次与法检部门反复研商,最终各方形成共识,制定出台《本市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的工作意见》,形成了在全国推广的打击“套路贷”的“上海模式”。“守护这座城市的安全,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张琛说。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市委网信办网络管理处全天候战斗在网上违法违规信息斗争第一线,以“清朗”“净网”等专项行动为抓手,全力扫除网上各类违法违规信息,确保网上生态积极良好、互联网企业健康发展。“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们要在依法管网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经济发展的网络监管方式,对于互联网企业既‘管得住’又‘管得好’,助力企业合规运营、健康发展,迸发创新活力。”
善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旧改”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事。虹口区北外滩街道办事处社区平安办公室主任何建华工作所在的地方,正是上海最大的旧改城区之一。作为党员干部,何建华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他面对过愤怒的拳头、不解的谩骂、伤心的眼泪,却始终凭着一颗为人民群众设身处地着想的心,去解开心结。2009年至今,由他本人经办、化解历史遗留突出个体矛盾近百件,突出集体矛盾30余件。他说,自己的初心就是:“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以百姓心为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努力把群众的每一个诉求解决好,用我的辛苦指数来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上海,许多党员干部将创造城市高品质生活、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在持续开展的各级大调研活动中,党员干部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想方设法解决“老小旧远”等难题。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是其中一个典型。街道先后建成了面向党员和群众的“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普惠居民的“睦邻中心”,功能全面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家庭文明指导站等服务场所,建成了15个全龄段服务阵地,日均人流量近5000人次,形成了5分钟文化圈、8分钟健体圈、10分钟服务圈。为解决“悬空老人”出行难问题,街道率先成立了7个由机关科级公务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加装电梯项目临时党支部,目前17个居委会已有11部电梯正式施工建设,近20部电梯报建审批,率先在全市开启了老旧公房电梯加装“量产”模式,年内有望解决近750户、2500人的上下楼难题。
街道党工委书记俞林伟说,今年春节前夕,临汾首部电梯建成并投入使用,居住在四楼两位年逾八旬、常年未下楼走动的老夫妇乘坐新电梯来到小区,与邻居有说有笑。“他们的笑容就是我们交出的满意答卷。”(解放日报记者 张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