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一身蓝色制服,走街串巷、爬楼登门,给忙碌中的人们送上一份温热外卖……送餐小哥这个身份,已然从一份“边缘职业”,成了广受社会关注的新行当,正在越来越受人尊重甚至是“依赖”。
“饿了么”近铁城市广场配送站站长宋增光,从一名早期入行的一线送餐员转型到送餐片区管理者,成了这个行业里的“晋级先锋”。这个35岁的江苏农村小伙子,到上海5年来一直守着这份职业。尽管每天忙忙碌碌,但他也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他是上海第一位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的送餐小哥,代表全行业劳动者上台领奖。
“我们骑手这个群体,是伴随着网络订餐平台的快速发展而共同壮大的,城市需要我们、我们也可以回馈更多,我很感谢自己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宋增光的价值观和积极心态,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同行……
辛苦换了一种形式
9:30,站点晨会时间到了,宋增光已经“满血”投入到工作状态中。他反复提醒手下30来名“骑手”:“大家要准时送餐,尽可能把热饭菜第一时间送到用户手里,遇到特殊情况,及时跟我联系”“大家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闯红灯、不要逆向行驶、上了人行道要推行,也不要超速”……
每天这些话,听起来大同小异。但宋增光觉得“婆婆嘴”反复叮咛很有必要,这都是对弟兄们的关怀和保护。他告诉记者,这个站点的骑手们负责以近铁城市广场为中心、半径数公里的配送范围,眼看高温酷暑或是暴雨倾盆的恶劣天气就要到来,别人不愿意出门的日子,就是他们最忙碌的日子。他手下有的骑手年纪很轻,有的入行时间不长,不少还听不太懂上海话,因此他毫无保留传授所有经验,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骑手们尽快得心应手。
如今当了站长,不用长时间在外面跑了,但辛苦换了一种形式。宋增光每天晚上10时才下班,骑手们回家休息了,他还要把全天所有数据查看一遍,复盘一遍,寻找问题,第二天再有针对性地指导骑手。他每天的工作周而复始、超过12小时,为了确保站点正常运营,为了别人手中一份热饭热菜,他已经连着3年春节都没有回老家了。
树立骑手“职业规范”
初来乍到时,宋增光也有很多困扰。比如,不熟悉交通路线导致送餐延误,不让坐观光电梯、只能靠走楼梯节约时间,客户心情不好给了差评也只能照单全收……他说,“当时想到,这是我在上海的第一份工作,特别想干好,想多挣钱。另外就是觉得这是一个新兴行业,也想多学学多做做。”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全力以赴加倍努力,利用休息时间研究送餐区域路线,迷路耽误的时间就用跑楼梯追回来。白天闲着的时候,还会帮站长处理日常工作。渐渐地,他对“饿了么”业务越来越熟悉。因为工作出色,他仅仅做了8个月外卖小哥,就从储备干部升职为配送站站长。
正因为从一线做起,这个站长特别体恤人,被许多骑手用各种方言称呼他“姜茶站长”。那会儿还是宋增光自己当骑手时,每过一个午高峰,全身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为了避免不能及时更换衣服引起感冒,他的妻子总会在阴雨天时给他熬一杯红糖姜茶带在身边,也正是这一杯暖暖的姜茶让他扛住了工作压力。如今,每逢阴雨天和严寒时,他都会熬煮一锅红糖姜茶送到骑手午休的商圈。
宋增光还特别会挖掘人才,为手下的骑手们打开职场通道。储备站长王辉一直记得宋哥对他的鼓励――“你特别认真、特别聪明,你要好好干,不仅仅可以做一名骑手。”宋增光为他争取到储备站长的岗位,手把手教他如何处理突发情况、汇总数据、培训骑手等等。后来,王辉也在“饿了么”重大事件处理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我们外卖行业的酸甜苦,酸的是不被客户理解所受的委屈,甜的是同事之间的互助关爱,苦的是恶劣天气骑行的困累……”宋增光精确地总结了送餐小哥的生存现状。他靠着务实态度管理骑手,主动沟通、常常交心、勤于表率,逐渐为这个行业树立起一种职业规范。
对职业多了一份认同
去年5月,上海市普陀区总工会组织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先进表彰大会上,宋增光西装笔挺,上台领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当时,宋增光对着采访他的记者说:“这个奖是对我们外卖小哥群体的一种关注和肯定,所以这份荣誉不只属于我,它是颁给全上海外卖小哥的。”获奖后的他,对自己的规划更加坚定了,他希望加倍努力学到更多管理知识、走上更高平台,为这个行业做更多贡献。
而如今和妻子一起在上海打拼的他,对于这座给了他荣誉和机会的城市,越来越有感情。有一件事一直温暖着他的心头。那是他当骑手的第一个除夕之夜。当天天雨路滑,他收到很多平台派单,显得有些招架不住。正在发愁间,他收到一条用户主动发来的短信:“下雨路滑,注意安全,晚点送达没关系。”这条短信令他顿感温暖,当他把外卖送到那位市民手上时,对方热情地对他说:“辛苦了,新年快乐!”
他为对方关上房门时候,看到屋里一家人正在其乐融融享受团聚,这令他对自己的职业也更多了一份认同感。他坚信生活从来不会辜负勤劳的人,收入的增加和外界的包容是社会对这份职业的回馈。(解放日报记者 栾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