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街坊弄堂内,纵横交错的电线遮住了天空。黄尖尖 摄
昨天,杨浦最大的单体旧改基地大桥街道90街坊基地“二次征询”启动预签约进入第9天,截至15时50分,共有2473产(证)居民签约,签约率达85%,已达协议生效比例条件。如此大体量的旧改征收在杨浦历史上属首次,3600户居民告别生活了70年的老房。而这让杨浦区今年7000户的旧改任务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磨盘大蛋糕掉在我们头上
大桥街道90街坊东至临青路、南至周家牌路、西至松潘路、北至杭州路,共涉及3600户居民,征收居住房屋2909产,其中公房租赁户1810产,私房产权户997产,非居102产。
汪祖梅一家就住在周家牌路159弄81号一栋砖木房屋内。这栋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老房位于狭窄的弄堂最深处,推开红色木门,进门处是公共厨房,紧挨着的是通向二楼的木楼梯,约半米宽,几近垂直,台阶很窄,只够放半只脚掌,就算手脚并用也只能颤颤巍巍地艰难往上爬。在此生活了60多年的汪祖梅却走得轻快。“我们姐妹七人都在这个小阁楼出生。”在汪祖梅小时候,20平方米的阁楼里挤了九口人。一晃70年过去了,当天,她93岁的老母亲躺在床上,看着女儿女婿忙着收拾行李。
“我们都没想到这么快。”今年70岁的陈兆鸿在杭州路生活了70年,旧改通知传来那天,他跑回家跟妻子说:“天上掉蛋糕了!一个磨盘大的蛋糕就掉在我们头上!”蛋糕掉下来,该怎么接住?陈兆鸿指着签约榜上自己名字旁边的星星说:“我是第一个提交材料,第一个签约的。”如今他每天都穿着绿马甲在基地当志愿者,帮来签约的居民讲解政策、提交材料。陈兆鸿夫妻俩看好一套房子,离子女家近,更重要的是,走几分钟就能到杨浦大桥。
最大体量的一次“搬家”
“周阿姨,我是小于。上次您说的问题,我找到法子了。”周阿姨家有7个子女,结婚后又都有了孩子,住不下,就在两层老房上私建了两层。如今按旧改政策,私搭部分不能算进房屋面积,一家子为此闹起矛盾。
“90街坊建造时间长,复杂的情况很多。”这就靠像于晓兵这样的旧改工作人员一个个去化解矛盾。从杭州路走到松潘路需要10分钟,这条路于晓兵每天都要走十来遍,挨家挨户走访,解释政策,解决具体问题。旧改办推进工作人员于6月3日起开始执行“九进九出”工作机制,与街道分指挥部以及征收所工作人员一道放弃双休日,全身心投入基地推进工作中。
为顺利推进体量最大的这次“搬家”,杨浦第一征收事务所员工把上班地点搬到旧改指挥部。杨浦第一征收事务所负责人说,公司共130名工作人员,分成四个大组,38个小组,每人负责七八十户。“以前是按门牌分工,现在各小组按不同的家庭情况、补偿方式等类别分工,这样能让百姓觉得更公平。”(解放日报记者 黄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