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宝山路街道的包运大厦是辖区内垃圾分类的“明星小区”,这个小区从2017年3月6日开始启动垃圾分类,当年年底,小区志愿者从垃圾箱房“功成身退”,因为绝大部分居民都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分类习惯,不再需要志愿者值守箱房监督引导。今年6月6日,小区开始实行定点投放垃圾,可以说是经过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然而,在执行前的意见征询阶段,信箱里接到了3封信……
[垃圾分类习惯早已养成]
包运大厦建于1996年,原先,每个楼层都有垃圾桶,239户居民不出楼层就可以扔垃圾。
2017年3月6日,经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爱芬环保(街道购买服务的提供垃圾分类指导的第三方组织)、小区志愿者等前期充分准备之后,决定启动垃圾分类。
小区居民颜卫国老师建立了自治管理小组,带领小组成员一起,在社区挂横幅、画宣传画、出黑板报,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参观老港垃圾焚烧厂、培训志愿者团队、带领志愿者们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讲解垃圾分类,还举行隆重的向居民发放垃圾桶的仪式。
要撤掉25个楼层的垃圾桶,面临很多困难:大楼电梯老旧,居民扔垃圾上上下下肯定会增加电梯负担,本来高峰时段电梯就非常拥挤,再加上湿垃圾可能滴水、气味可能会引起居民不满,垃圾箱房又恰好紧挨低层居民住所……面对重重困难,社区骨干志愿者团结奋斗,在垃圾箱房轮流值班,热情接待每一位来扔垃圾的居民。颜卫国老师每次值勤结束还要上下巡视25层,看到楼道里的垃圾袋随手拿下来分拣到垃圾箱内。居民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慢慢认可并追随志愿者们一起垃圾分类。
楼层垃圾桶撤掉之后,小区居民谭关明率先将家里的盆栽拿出来,摆放在楼道里,美化环境。居民们纷纷仿效。街道得知后,又赠送了绿植。小区志愿者一直精心养护这些绿植,部分植物衰败枯死后,居民自筹资金,又添置了新的绿植。期间,又有居民主动将家中的绿植贡献出来。
环境变美了,无形中也激励着居民们做好垃圾分类投放。
2017年年底,小区绝大部分居民都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志愿者们觉得,是时候可以“功成身退”了,于是,结束了每天在垃圾箱房值班的“岁月”。
“当然,不可能100%的居民做到垃圾分类投放,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做工作,也需要时间去解决。”颜卫国说道。
[积极采纳征询意见]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有写道:本市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定时定点只是手段,目的是提高分类实效。两年多来,包运大厦的垃圾分类成效明显,在爱芬环保的建议下,小区从原先的定点不定时,过渡到定时定点投放,实施时间就定在6月6日。
虽然有两年多时间的充分准备,在正式开始前,志愿者骨干们还是在大楼门口出了黑板报,告知居民小区要开始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拟定投放垃圾的时间是早晚6点到9点,征求居民意见。同时,在黑板报旁放了一个意见征询信箱。意见征询时间是一周。
绝大部分居民都表示没问题,最后,信箱里收到意见信,提出增加中午投放时段的建议,大家认为有合理性,最后予以采纳。
[还顺带解决了其他问题]
包运大厦的建筑结构有一点特殊,中间有一个通风井。多年来,部分居民直接从窗口将垃圾扔进通风井,最后,所有的垃圾都落到了井底部,也就在一户居民的房间门口。
“卫生巾、鸡肠、香烟头……什么垃圾都有,最后导致天井里老鼠、蟑螂不得了,没有办法生活,我只能经常自己去打扫。”这一户居民是郭阿姨,几十年来,由于部分居民窗口随意丢弃垃圾的恶习难改,她只能自己去打扫天井。
“2017年3月,垃圾分类开始了,郭阿姨就跟我们提,能不能想办法把通风井随意丢弃垃圾的恶习也给治一治。于是,我们专门召开了所有相关居民的会议。”颜卫国介绍,会议之前,自治管理小组拟定了一份倡议书,呼吁大家不要再往通风井扔垃圾。会后,组织力量,把居民为了躲避楼上垃圾扔进家中而在窗户上搭建的棚,一层层,全部清扫了一遍,最后再打扫天井,清理出很多垃圾,“现在,我们约定每年1-2次,把通风井打扫一遍。”
“现在情况好多了,你看看。”郭阿姨打开自家房门,让记者进入通风井看了看。
在沪上部分小区,因为垃圾分类而顺带解决了其他问题的情况,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