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是个不完美的哪吒,更贴近当代青年性格特质”
《哪吒之魔童降世》火了。截至前天22时12分,《哪吒之魔童降世》官方微博宣布影片票房已经突破7亿元,刷新国产动画电影单周票房纪录。与此同时,豆瓣网近30万网友给出8.7的评分,高于同网站91%的动画片评分。
近年来,《大鱼海棠》《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一批国产动画电影逐步赢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大护法》《大世界》《刺痛我》这样风格明显的动画电影也得以面世。一些人感叹:国产动画电影的春天来了。
与日本、美国等动画电影工业体系完善的国家相比,国产动画电影的春天真的来了吗?记者联系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杨宇,他给出的回答是:“整个过程都是困难。”
资金难
见过太多不靠谱的投资人
《哪吒之魔童降世》导演和编剧杨宇在动画电影领域属“半路出家、自学成才”,2009年他推出16分钟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不仅在豆瓣拿下8.7的高分,还斩获30余个奖项。然而杨宇坦言在制作《打,打个大西瓜》的三年零八个月里,自己每天客厅、卧室、厕所三点连线,吃超市特价菜,不买新衣服,尽量不出门。
《打,打个大西瓜》之后,有很多人联系杨宇想要投资,他坦言那段时间“见过太多不靠谱的投资人”。直到2015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另一名编剧、彩条屋负责人易巧联系他,表示光线传媒希望与其合作。见面之后,易巧问“咱们花上三五年时间,沉下心做一部长片,你来不来?”杨宇觉得这次机会“靠谱”。
动画电影是一件“烧钱”的事,每一帧精美绝伦的画面背后都要经费支撑,漫长的制作周期也是巨大的时间成本。《哪吒之魔童降世》筹备三年多,而《大鱼海棠》从初创到最终上映经历了漫长的十二年,期间屡次遭遇资金链断裂,主创人员还启动了众筹。相比之下,美国动画电影背后有着分工明确、训练有素的团队,甚至有专业团队严格控制预算。
技术难
20多个团队“死磕”特效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工程浩大――实际参与制作人员超过1600人,协助的制作团队有60多家;全片最初有5000多个分镜头,约是普通动画的3倍,最后经导演挑选留下不到2000个;占全片80%的特效镜头邀请了全国20多个特效团队助阵。
电影是造梦的产业,梦境重现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杨宇坦言特效镜头难度大,比如片中一段“四人一起抢笔”的长镜头,由电影的设计总监带着几个组长,依靠大量人力,耗时两个月才把基础设计做好,接下来还有动画、解算、特效、灯光、渲染、合成等多个步骤。他回忆,有一家公司的特效人员专门负责做片中“申公豹变身豹子时脸上长出毛”的镜头,当时他和公司技术人员磕了两个月,还是没有理想效果,这家公司的特效技术人员甚至因挫败感辞职。谁知杨宇和主创团队更换公司制作时,这名特效技术人员恰好跳槽进入这一新公司,再次接手这一镜头,他几乎“豁出命做”,最终成型。
在一些产业链更加完善的国家,动画电影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并不断升级改造。这些技术人员在业内也享有盛誉,并有专门的奖项予以鼓励。
原创难
创造一个新IP风险太大
相对于日本、美国动画电影层出不穷的新角色、新故事,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都有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作为基础。“如果要直接造一个新的IP,风险太大。”杨宇说,这毕竟是一个体量很大的工程,参与项目的人数达1600余人,“肯定要把握好风险”。杨宇补充道,就算制作动画电影实力强大如迪士尼,第一部长片也是来自格林童话的《白雪公主》。皮克斯第一部动画即使是原创作品,但也是全球观众都认可的迪士尼出品。
虽不是原创IP,但这版哪吒与1979年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以及原著《封神演义》中的形象差距还是很大,一些观众以“颠覆”来评价。
“原来是有包袱的,我很喜欢哪吒这个传统的英雄形象。为了拍电影我又去看了《封神演义》,发现原著中的哪吒跟之前动画版的形象差异也非常大。大家对哪吒的好印象很大程度来自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要归功于编剧的改编。这样我的包袱就没那么重了。”杨宇说,包括被称为“最丑”的哪吒形象,也是精心创造的,“其实要画得可爱、漂亮,对设计师来说没有难度。但创作还是要突破自我,我更希望大家不只看脸,要更多看到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