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区,有一座社区花园,自2018年初重新设计改造后,新增了许多功能性植被和游玩设施,既有茂林修竹,又有幽静小道。社区小花园好比“自然学校”,不仅适合人们休闲、健身,而且适合小朋友们探索自然的妙趣。
记者了解到,“自然学校”的校长正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的教师刘悦来。2018年1月,刘悦来被杨浦区人民政府聘为社区规划师。
早在刘悦来读博士期间,他留心到居民作为城市土地空间的最终使用者,其实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空间治理本身当中去。
毕业之后,刘悦来留校任教,在教学过程中,勤于思考与创新的他,想着能不能带领同学们做一些与自然接触更多的实践活动。
自2014年起,刘悦来带领了一批小伙伴从身边做起,开展自然教育。最初,他们针对世纪公园中的一块绿地,用蔬菜和瓜果做景观,经过改造设计,使人们能够参与到种植与采摘当中去。刘悦来告诉记者:“这块绿地当时是上海公园中第一个‘可食地景’。”
在宝山区老淞沪铁路边,有一块面积约为7亩的狭长土地。因为长期无人打理,这块土地成为堆放建筑垃圾和居民自发种菜的城市边角废弃地。经过刘悦来团队的设计改造与生态治理,这块土地如今已经焕然一新:自然生长的野花野草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机;大片的农作物在保证“颜值”的同时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更多活力;生态堆肥与蚯蚓塔等设施让物种种类更加丰富;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室内活动空间以及富有田园气息的室外廊架赋予了这片土地更强的的功能性。不仅如此,在设计之初,这片土地还融入了自然教育和一系列营造实践活动等特色内容,基本形成了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这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火车菜园”,成为城市有机微更新的范本。
2015年下半年,四平路街道邀请刘悦来团队投入到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区的低碳社区创建当中去。
作为最早的一批工人新村,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区建造于上个世纪50年代,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且也在发展当中尝试过小区环境设施的改造。在这一背景下,刘悦来团队在小区中心位置选择了一块被人们踩踏得光秃秃的土地进行花园式改造。
起初,刘悦来团队没有公布设计方案,而是和居民一起讨论、交流、共创方案,引导居民参与到改造中去。在改造过程中,刘悦来团队也并没要求施工队全程施工,而是通过居民参与的方式,与社区小朋友们一同种花种草,用碎石子铺成小路……经过了2个多月的改造,最终完工。直到现在,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区的志愿者们每个周四上午都会过去打理小花园。周末时,小朋友们聚集在小花园里,在这样一片社区静谧的自然环境中嬉笑打闹,亲近自然,与自然共生共长。这个项目被称为社区花园。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像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区一样的社区花园,在四平路街道就有5座,在全市范围内共有63座,都是由“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发起并支持社区建造的。而刘悦来正是“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的创始人。
据悉,经过这几年的开枝散叶,社区花园项目早已从杨浦区的五角场街道到四平路街道,再到平凉路街道;从杨浦区扩展到黄浦区、长宁区,最远已经延伸到了嘉定,并通过服务输出和培训赋能影响到长三角及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