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书展提升“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
■今天开幕的书展汇集全国500多家出版社,活动总场次超过1200场
“行过了不少路,这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好的书展之一。”创办于2004年的上海书展,今年16岁了。城市日新月异,书展上的面孔也在变化,不变的是“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主题。今天起,“花季”书展再度与读者相约上海展览中心主会场和遍布全市的百余个分会场。今年书展主会场汇集全国500多家出版社、16万余种精品图书,活动总场次超过1200场,借助连锁品牌实体书店布点,上海书展分会场还首次走出上海。
有人说,“上海书展”的概念在不断扩张和延伸――不仅表现在空间上,也表现在时间上,更表现在精神和气质中。书展一周,书香全年。从推动文化发展到打响文化品牌,上海书展以首发新书机制和不断加强阅读推广的方式,激活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核心活力,提升“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让阅读成为这座城市宁静致远的力量,让围绕“书”展开的“大出版产业”成为文化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母本,为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内容支撑。
灵魂致力于为品质搭台
文化品位是上海书展的灵魂,多年来,上海书展一直将首发新书与阅读活动作为并列主角,致力于为“品质”搭台。今年,引入上海和全国出版社的首发新书500种,推出新书首发和签售活动200场。
2008年,上海书展首设“主宾省”模式,展现各省市在出版文化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同一年,上海书展又首次打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概念,意在通过上海书展的品牌优势和上海的市场优势,吸引全国新书到上海首发,再从上海推向全国市场,逐步将上海构筑成全国出版业的高地和新书、重点书的聚集地。
今年四川成为上海书展主宾省。四川代表团从近两年出版的5000余种新书中精选2468种图书展示展销,其中今年出版的新书865种,入选主题出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和获各类奖项的优秀图书280余种。中国出版集团、去年首次大规模组团参展的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等出版“国家队”也继续集结旗下各出版机构大规模参展。对读者来说,为什么要来书展?一是“精”,好书集中度高,二是“鲜”,新书露面率高。
“就一本书的完整生命链条而言,除了出版者这个中间环节,还要加上两端的作者和读者。上海书展真正做到了把作者、出版人、读者聚合在一起,为三方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多年来负责中华书局参展工作的资深出版人李忠良记得,2008年,上海书展首次打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概念,中国出版集团展台上原本备货一周的一本畅销书在书展开幕第一天上午就销售一空,当即决定空运一批到沪,尽管异地参会不易,但体验到上海书展的魅力,一年比一年更加投入。
“提升图书和阅读活动的品质,是上海书展不变的追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对亲历过的国外书展一幕印象深刻:一场阅读活动上,与作者对谈的嘉宾很认真地读过这本书,很多书页上贴着彩色纸条,谈到某一段落随时翻开。“上海书展不看重规模和数字,重要的还是品质和价值。书展能否有可持续的强大吸引力,就看能否集聚优质图书、优质活动、优质嘉宾,能否让令人感动的阅读场景一再上演。”
转型
调整传统陈列方式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海书展率先打破了数字迷思,以最具品质的图书为主体,融入多元多彩的文化活动,全方位展示阅读的魅力,这是新时代由数量向质量提升的供给侧改革的集中彰显。而在上海书展的主办者眼中,“转型”是今年书展尤为突出的一个关键词。有声书、云会场……近年来的上海书展集中呈现了诸多出版新业态。“未来的书展能否只呈现部分图书品种,更多的是现场出样、云端下单,从而腾出更多空间为读者提供服务与体验?”有人这样畅想。
“媒体融合的态势促使我们转型,读者对环境与体验的要求推动我们转型。”徐炯说,今年上海书展,更多参展机构对参展图书和活动进行了“筛选”,这是主办方所乐见的,“上海书展的价值之一就是改变出版业的粗放式经营,为读者进行筛选。市场机制下的筛选,越畅销的书得到的推广越多,书展还呈现了来自专家与出版人的筛选眼光,让更多小众书的价值逐渐被认知。”
线上线下融合,在今年书展表现得更加明显。社科精品馆、文学精品馆、国学馆、国际馆等打破传统以出版社为主体的陈列方式,调整为以品种为主的展销方式,既便于读者集中选购,也为出版社了解读者需求提供数据支持。今年书展增设手机端微信小程序,统一发布活动信息,方便读者查询。读者在小程序内查询、浏览的书籍及书展千余场文化活动涉及的相关图书,都能通过后台连接至线上平台,直接下单购买。
“大家对书展的传统印象是满满当当的书架、密密麻麻的码堆。今年,不一样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感慨。在很多出版机构的规划中,除了常规的图书展示,图片展、艺术展、文创产品和主题空间成为布展新思路。甚至,在市中心的几家商场漫步,读者都能与阅读邂逅。“可以欣赏一件艺术装置,也可以聆听一段有声书,可以学习一本书的精读课程,乃至品尝这本书的文创咖啡。通过书籍的阅读、思想的交流,人们可以拥有消费之外的更多获得感。”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说。
延伸
阅读生态细水长流
去年上海书展推出的“国学七天七堂课”,首次把同一类别图书的阅读活动优选整合为一个系列,受到读者欢迎。今年书展在此基础上力推10个“七系列”阅读活动。这些阅读活动让书香弥漫全市各分会场,也走进长三角区域,在这一过程中,新型实体书店成为阅读活动的主要阵地。
就在上海书展开幕前后,朵云书院旗舰店在上海中心大厦亮相,成为书展子单元上海国际文学周的重要分会场,“中版书房”上海首店开业,“大家相约‘中版七夜’”加盟书展“七系列”。在业内人士看来,书店设计不仅要比颜值,更要比内涵,彰显气质美。“有书、有咖啡、有茶点、有小型画展、有令人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还有精心策划的阅读活动。作家与读者促膝交流,有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亲近感。”作家沈嘉禄认为,新型实体书店不仅为读者开辟了一个新的社交空间,也是大脑的充电桩,心灵的休息站。
围绕图书,书展的内容可以更丰富,形式可以更多样,书香在城市延伸的触角才能越来越深入。今年书展,除了新书首发,与图书有关的艺术首展成为亮点,以图书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开发渐成趋势,这种产业的“延伸”效应都在书展上集中呈现,接受读者的检验。
每逢盛夏,书展是关于阅读最为轰轰烈烈的表达。对于这座城市细水长流的阅读生态来说,对于出版承载的文化传承使命来说,书展是示范引领,亦是互相成就。正是在这种互动关系中,“赶书展”不再只是夏天的事,而是贯穿到全年的计划中,融入四季的气息里。用翻译家、出版人黄昱宁的话来说,这正是上海书展的信念――读书是快乐的事,日常的事,天经地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