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在多大的范围、在多广的深度向人类的生活工作学习的领域进行渗透?在人工智能诞生之初,就有说法称这是一场危险的挑战,担心人工智能会占领世界,人类则会沦为人工智能的奴隶。在今天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论坛上,几位人工智能研究领域顶尖学者都认为,担心这个问题为时过早。
图灵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罗杰·瑞迪认为,一项技术从发现规律、发明到全民运用,需要走过很长的进程,而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他以数学的发展研究为例,5000年前人类发明了数字计算,又花了3000年发明十位数计数法,接着又花了很长时间才发明了零,最后才形成了数学加减乘除这种模版。
“人工智能到目前为止研究了60多年,可能进步了1%。按照这个速度,要完全理解人工智能,可能要花一千年甚至一万年。”罗杰·瑞迪说。
人工智能和人类命运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协会理事长李德毅的表态非常明确: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是脱离意识存在的。
李徳毅说,人工智能发展至今,人类始终秉持着把它工具化的理念。意识包含语言、文字、价值理念等等,如果人工智能要拥有这三个部分的话,依然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人类作为机器人的造物主不需要机器具有意识,人类也足够聪明,完全可以控制不让机器具有意识。”李徳毅说,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制造或使用工具拓展人类能力的发展史,无论是从斧头到现在的原子弹都是动力工具,动力工具是人类体能的体外延伸,而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都没有意识。
至于“危险的挑战”一说,李徳毅认为,智能时代要约束的是人类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要关注生命科学中的伦理道德,人类文明的传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性。
“我们通常说人工智能是一个危险的挑战,其实比这个危险挑战更加危险的恐怕是我们的心灵。”李徳毅说。(记者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