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国展中心盒马鲜生会员店。在上海那么多超市卖场里,我还是个“小弟弟”,去年9月底刚诞生。我是为首届进博会服务的,但又不仅仅为进博会服务。我已经快满周岁了,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借助国家会展中心这个汇聚海内外知名展会的平台,我向海内外参展商和参观者展示了人工智能为零售行业带来的变化。
在我这,不论是你看得到的地方,还是看不到的地方,都有我的人工智能伙伴。不信?那就听我说一说,最好来试一试。
机器人服务员
很多消费者来我这,点名要机器人服务员。你没看见机器人?哈哈,二楼用餐区那些在轨道上跑来跑去、带有半圆形透明盖子的小车,就是它们。
为什么不是“人”的样子?其实,机器人真的没必要采用人的样子。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机器人,比如我们这的机器人服务员主要是为大家送餐的,半圆形的盖子下可以放进绝大部分菜肴,既保温防尘,又能节约空间。你看到他们脚下的轨道了吗?这可是精打细算的结果――如果真的做成人的样子,他们可就不能在轨道上跑,而是要和顾客抢占餐厅空间了。现在,机器人跑机器人的轨道,顾客走顾客的路,效率高也干净卫生。
机器人服务员送餐的速度要比真人快很多。在我们的餐厅,平均每个菜肴的传菜时间在40秒以内。你想想,在传统餐饮企业的用餐高峰期,服务员送完这个菜才能取那个菜,来来回回,40秒怎么够?因为他们送得又快又好,所以虽然我们餐厅一个送餐服务员都没有,但是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度很高。
如果要问机器人服务员为什么不会搞错那么多菜肴、桌号,这都靠人工智能。每个机器人都有编号,菜肴、桌号也有编号,我们餐厅是线上点餐,整个消费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编号。人可能记不住,但人工智能不会记错。利用强大的后台算法,哪台机器人负责送哪道菜、送去哪张桌子,这是绝对不会搞错的。
在送餐过程中,我的机器人伙伴们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混合感应技术,能对障碍物进行识别、躲避。你看,就算有几个机器人同时送餐,他们也不会“打架”。这是因为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后台能计算出最合理的路线,让机器人服务员知道“你进我退”,实现送餐效率最大化。
对了,还有一个秘密告诉你:机器人服务员在保障食品安全上,要比人服务的餐厅“有据可依”。因为在我们这,从点餐到送餐实现了全链路的数字化管理,菜品从下单到粗加工、精加工到热加工,每一个环节都被后台系统记录。这样,我们能对端上餐桌的菜肴进行全程可追溯,使食品安全更加有保障;同时让后厨管理实现清晰的数字化。通过数据统计,餐厅的管理者可以查出问题环节并加以优化,提高出餐速度,减少顾客的等待时间,提升就餐体验和翻台率。
“AI防火员”
机器人服务员在前台为大家服务,在你们看不见的厨房里,人工智能也无时无刻不在为大家服务。
对于厨房,大家有什么期待?除了干净卫生,恐怕就是安全。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一家餐厅后厨里,一口大油锅正炸着东西,厨师临时被叫出了门,却忘了关灶台。如此一来,后果是不是不堪设想?实际上,后厨失火发现滞后是餐饮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提高人的安全意识,也可以请人工智能来帮忙。
在我们这儿,有“AI防火员”。你看,在我们厨房大油锅斜上方的墙角处,有一个摄像头,那就是他。如果一定要问他的大名,那就叫他“红外热成像摄像头”吧。他能接收各种物体,包括油锅、人体释放的红外线,并实时转换成温度信息。同时,结合阿里安全图灵实验室的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他能对油锅周边划定的区域进行人体识别,检测是否有人。当他发现划定区域内温度持续上升且达到设定的预警温度,却没有检测到有人,那么就会触发预警。
我们的“AI防火员”可是24小时待岗的,而且会根据情况的紧急程度,自动通过后台系统,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报警。比如,他监控油锅温度达到180摄氏度却周围没有人时,会请系统用短信通知店长、厨房安全生产管理员等;达到250摄氏度,会让系统直接拨打电话……
其实,“AI防火员”不仅仅是我们店或其他餐饮店的重要员工,还代表了人工智能安全技术体系的发展和应用,能落地在更多的场景中。比如,可以请“AI防火员”把守小区电瓶车集中充电场、供电所、机房等场所,及时发现火情并进行预警。
“算法姐”
吃完饭逛逛我们的超市吧。很多人第一次来我们这里时,会觉得头顶的轨道很稀奇。轨道上挂着一个个购物袋,滑到这个货架,又滑到那个货架,工作人员看到后,会麻利地将部分商品装进购物袋。
这些袋子里装的是消费者通过APP预订的商品。因为有了轨道,每个订单的商品平均在3分钟里就能分拣完毕,由超市送到后台,再请我们的快递小哥在指定时间送货上门。
我要向你介绍的,是操控这些轨道乃至我们这家店的“算法姐”,它可是我人工智能伙伴中最厉害的角色,因为它掌握着新零售之所以为新零售的核心能力:算法。它为我们店建立了一个以门店为核心的社区会员网络,通过算法实现和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场景化互动。
不同消费者打开我们的APP看到的产品是不同的,这与他们在门店、在APP浏览过或消费过的产品有关。通过“千人千面”,可以让消费者更愿意来我们店里或在线上点单。
还有,“算法姐”能为我们店的库存进行实时管理。我们店里的大部分产品都有小包装、小批量、高频次的特点,而且线上线下共用一个库存,这就需要对供应链有敏锐的实时运算能力,以便及时调货补货。“算法姐”能保证我们店里的商品种类永远很丰富,可库存总是控制在最少。有了算法帮助,我们还能知道消费者喜欢哪些商品、不喜欢哪些商品。
要知道,一家超市能不能赚钱,不仅要看卖出的商品多不多,更要看人效、坪效及物流效率高不高。在我们这里,“算法姐”实现了高效的数字化供应链。
“刷脸哥”
在与我告别前,请你去收银台看看我另一个好伙伴吧。如果你选了东西没带钱也没带手机,不妨朝它看两眼,它对你笑一笑,你就能拿着东西出门啦。
你问它是谁?它就是我们的“刷脸支付哥”了。如今,它们数千个好兄弟好姐妹已经进入全国很多零售场所,为大家提供刷脸支付服务。
你可别小看“刷脸哥”望着你的“眼睛”,那是个3D红外深度摄像头。在进行人脸识别前,它能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法进行活体检测,以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为照片、视频或者软件模拟生成的,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还有,在进行人脸识别后,“刷脸哥”也会提醒你输入与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进行校验,提高安全性。而且,我们测算过,请“刷脸哥”为大家服务,能比“扫一扫”结账还缩短一半时间。结账不排队,消费者是喜欢的吧?
好了,让我们说再见吧。也许这是你第一次来我这,但我相信,未来你会在更多的地方看到我的兄弟姐妹,“人工智能”是辨认我们的最好标签。
看得见的看不见的
“新零售”这个词已经热了一段时间,可对“‘新零售’到底‘新’在哪里”这个问题,仍旧存在误区。
比如,盒马被认为是新零售的典型业态:有超市、有餐饮,有线上点单线下配送。于是,很多新零售的跟风者也为自己的门店叠加了这些服务。可这些看得见的“新”,真的是新零售吗?
阿里巴巴在探索新零售时,提出一个“重构人-货-场”的观点,即通过技术手段,改变消费者、商品、场景这零售行业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升消费体验。在这样的变革中,有些是消费者看得见的,包括新增的商品、服务;但更多的是看不见的――通过剖析一家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盒马门店,就能发现,相关技术不仅体现在消费者感知得到的服务上,更体现在门店的管理中,而且是深入供应链的改造和优化。
所以,就新零售本身而言,所谓的“新”既包括新产品、新服务,更涉及新技术、新思维。新思维能够用好新技术,继而推动变革、提高效率、优化体验。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零售行业的落地情况还给出了另一个提醒:到底应该怎样应用人工智能?
语音识别、语音交互、人脸识别……人们对这些应用已经不陌生。还有各种外观像“人”的机器人,因为会互动,也往往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形象。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们确实是人工智能,可又只是人工智能最初步的表现形式。如果把这些作为人工智能的代表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创新应用,无异于舍本逐末。
算力、算法、大数据构成了人工智能的核心,它们与场景的结合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时候,它们可与硬件结合在一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生产提高效率,不过,它们可以是机器人,也可以是机器臂,甚至是任何一个由人工智能操控的、与人体任何部位都不相似的硬件形态。但只要能满足特定场景的需求,就是有价值的应用。
还有些时候,人工智能可能完全没有硬件形态,而是通过算力、算法,把大数据用起来,变成渗透在某个行业、某个场景的“操控”能力。不过,这种操控力能发挥的作用却比硬件载体更为重要,“无招胜有招”。
可见,不论是新零售还是其他行业,面对“人工智能+”,既要有看得见的部分,也不能忽视看不见的部分。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来说,更是不能被人工智能的表现形式所局限,而是大胆地发挥想象、充分地渗透并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