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30日报道:远程医疗早已来到我们身边,虽说远程医疗让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有了缓解,但乡村医院医生不足,即使远方有专家会诊,当地也没有放射科医生把片子拍好传过去。而AI的加入,让“医生缺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远程医疗绝对是AI的最大应用场景之一。
“超声+AI”助力远程医疗
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AI国际路演和应用场景及项目对接论坛上,来自以色列的Sonaris公司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应用到超声领域,使其成为一种快速、易用的自动工具。
医学超声波检查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查手段,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但超声波检查需要人力来操作,病人要去医院的图像中心,由工作人员操作机器,进行检查。这个过程需要放射科的专业医生来操作,因此现阶段超声医学诊断尚不具备大规模远程医疗临床应用的条件。
“远程医疗技师已相对成熟,但远程医生要做图像诊断,这一图像谁来拍?”Sonaris公司负责人问道,所以我们把图像操作和远程医疗合二为一演化为智能超声AI设备。传感器被植入设备中,原本由人操作的流程,变为AI引导拍片。之后再利用AI检测器,传感器内容实时传输到云端供远程的专家会诊,完全不用人来操作。
这期间患者做什么?Sonaris公司负责人说,患者只要戴上机器,按下按钮就好,一切都是自动的。“流程很简单,一般的诊所、社区医疗中心和乡村医院都可以用。数据自动诊断、再通过远程放射科专家进行验证,如此就能把超声波检查在每一级的诊疗上落地了。
同一张二维医学图像,医生需要花费十几分钟来观察和推理,而人工智能经过深度学习训练能在几十秒就可“读”出来。在充足的大数据支持下,人工智能有望将诊断速度提升10倍,且由此大幅压缩诊疗成本。而对患者而言,报告要等待良久,或许两周都拿不到。
AI会读心术,你怕不怕
在另一个会场,AI进化论・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发布会上,上海亿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一套情感识别系统。让机器读懂人的情感?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总经理俞楠解释道,对于情绪的解读必须从生理角度入手。人的情感,会使身体产生一种肉眼无法查觉的“微振动”(肌肉振动),不同的情感对应着固定的、不同的振动模式,而这种由身体自发产生的反应,人无法控制。
比如人紧张时的“瑟瑟发抖”,这种发抖是人自然而然的反应,无法控制。不论是肉眼可见的发抖,还是肉眼不可见的脉搏震动,不管震幅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的特殊算法,都可以识别到。因此AI可以“观测”这种肌肉的颤动而推理出对方可能会产生的行为,进行做出的判断。这就是“读心术”。
在俞楠看来,人工智能与人的情绪情感识别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在运用中,不少非法行为潜在人员看起来平静,实际企图掩饰心理紧张焦虑,而这些都逃不过AI的“法眼”。因此这套系统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公共安防、医院、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