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上海有支“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加速流浪人员“中秋团圆梦”

时间:2019-09-11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9月11日报道:中秋节合家团圆,上海救助站也在帮助无数流浪人员续上团圆之梦。

“甄别寻亲十二法”、“甄爱工作室”“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近年来,上海在多年来口口相传的救助返乡经验基础上,运用智慧公安等高科技手段形成了更为专业的联动机制。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帮你找到家-中秋圆梦”主题活动上,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康清萍介绍,今年以来,上海为特殊疑难受助人员进行甄别寻亲服务903人次,查实身份信息或联系到亲属的899人次,寻亲成功率达99.6%。

“没有找到家的受助人员从2014年的115人下降到2018年的11人,而今年上半年仅为1人。”康清萍说,在口音、相貌特征辨别,语言引导等传统方法基础上,引入了新技术,比如DNA血样采集、人脸识别、公安大数据比对、24小时内新媒体寻亲发布,这些新技术不仅创新了甄别方法,还提高了甄别效率。“救助人员进来后通过人脸比对有些马上识别出来,也就几分钟,便能帮他们找到家。”康清萍透露。

“甄别寻亲十二法”攻克“三无三难”

虽然新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甄别效率,但依然存在一小批“三无”人员考验着救助站的工作。

无随身行李、无身份证件,无法回应工作人员的询问,今年年初有一位“三无”的流浪老人被送到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经医生检查,发现年约六旬的他肢体麻木、语言障碍、思维迟缓,诊断为有严重脑梗后遗症。工作人员运用了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查询、新媒体公告,以及“DNA”血样比对、“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和传统报刊发布等方法进行寻亲,均由于老人的身份信息线索全无,没有任何结果。

在近5个月的时间里,老人终于对工作人员的询问有所回应,但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单音节字,交流依然十分困难。工作人员唯有耐心地反复询问,在极少的信息中发掘线索,当工作人员反复询问老人的姓名时,老人勉强发出hong的声音,工作人员便在纸上写出“洪”、“弘”、“红”、“宏”等多个音译字让老人一一指认,但老人都没有反应。老人随后又发出sa(sha)的声音,并在纸上划写出一些部首和符号,但难以组成汉字。

“老法师”们会诊甄别策略,及时调整询问方法,从日常比较容易回应的问题入手,询问老人的属相,举例说出“老虎”、“马”等动物,但看老人的神情似乎有些不解。这引发了工作人员的思考,工作人员立刻联想到,回族等少数民族似乎没有讲属相的风俗,于是询问老人是否是回族人,老人立马点头,老人的回应印证了工作人员的猜想。继而联想到,询问老人姓名时,老人发出sa(sha)的声音,回族中就有“撒”这个姓氏,于是询问老人是不是姓“撒”,老人再次点头,这一切让工作人员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寻亲甄别信心。

通过点点滴滴、断断续续点菜式的询问,工作人员将“回民”、“撒”、“南市”、“旧街”等碎片信息,进行了整合与串联,勾勒出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凭借过硬的寻亲技能,开展了走访寻亲之路。原南市区(现为黄浦区)有条旧仓街,附近有路香、长生两个居委会,工作人员拿着老人的照片到居委会一个一个走访查问,终于在长生居委会碰到一位老同志,认出老人以前好象是这个居民区的人。在居委会的配合下,从历史资料中查到有个相似的老人叫撒一明(化名),回族,1958年生,离婚后曾和哥哥在该居民区一起生活。工作人员闻讯,第一时间与撒一明的哥哥取得了联系,经其哥哥和儿子确认老人正是失踪6年的弟弟和父亲。

  “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成生力军

而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主要承担着因各种原因无法回家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目前,站内共滞留受助人员644人,他们因无法核实身份信息,长期滞留在二站,其中滞留时间10年以上就有324人、精障、智障的近60%,由于表达能力差、滞留时间长、有效信息少,成为他们至今无法找到家的樊篱。

为此二站专门成立了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用社工活动、智慧公安、跨省甄别、全国联动的方法,帮受助人员顺利返家,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王奶奶是2017年3月因独自一人流落街头,被送至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的,当时她说话不清,走路不稳,并且一有机会就想“逃”。大家从她的举动中看出潜意识里她想迫切回家的愿望。终于通过志愿者团队找到了王奶奶的儿子,在云南昭通永善县大兴镇,一座离上海2300余公里的小县城。但此时的王奶奶已经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躺在病榻上。儿子很想母亲能落叶归根,二站决定派出包括专业医生在内的三名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通过精心设计的护送路线,全程送王奶奶回家。

火车上,三名突击队员24小时轮流看护,每隔两小时为王奶奶检查一次心跳血压,每四小时补给一次营养液。一路上历经50多个小时,2300余公里的路途,其中更是包括长达6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终于安全将王奶奶护送回家,圆了老人的回家之梦。

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每年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近1.5万人次,目前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仍有600多人。“为受助人员找到家”,始终是上海救助管理机构的目标。记者了解到,普通市民如果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可先与所在区救助管理站联系,或拨打公安110、社区服务热线962200、城建热线12319提供帮助。

  • 上一篇:“5G全球创新港”亮相上海北外滩
  • 下一篇:上海庆祝第35个教师节主题活动演绎师德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