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杜维明:让中国智慧得到应有敬重
生于中国云南,学于中国台湾,60余载弘道于天下。昨天,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杜维明获颁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儒家很少讨论人是怎么来的,而更关注人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不长的获奖感言中,杜维明重点讲述了自己对“学以成人”的理解。他认为,儒学本质上是一门“为己之学”,有着非常强烈、理性的人格发展意识。它通过个人的道德自觉,实现家庭、社会的和谐,同时用这个力量来转化社会、移风易俗,使得人的品质乃至政治的品质有所提升。
1962年,22岁的杜维明前往美国深造;1966年,他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他频繁穿梭于东西方世界,身体力行地传播儒家文化。作为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尤为注重以多元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儒学传统,力图通过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来复兴中华文明。
“以前的问题是常常把中国传统文化糟粕中的糟粕、儒家糟粕中的糟粕拿来和西方精华中的精华来比较。这样对比是不行的。”杜维明强调,全球化不是“同极化”,而是会促进地方化、区域化。中华文明是一个学习的文明、对话的文明、宽容的文明。参照系越扩大,就越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非东即西”的道路。
杜维明认为,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对话时代,即核心价值与核心价值之间的对话。一方面是所谓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个人尊严,另一方面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包括正义、责任、同情、社会和谐的价值,以及人与人之间如何融合协调这些价值。
2010年,从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卸任的杜维明接受北京大学的邀请,担任高等人文研究院的首任院长。他希望,通过集结一支研究队伍,深入探索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价值,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学的“慈悲”、道家的“无为而治”等中国智慧得到世人应有的敬重。
“仅就儒家传统而言,首先是从曲阜走向中原,接下来是从中原走向东亚,下一步就是能不能走出东亚、面向全球?”杜维明认为,儒学继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批判精神能不能维持;从世界范围来看,则需突破各式各样的中心主义。做到这些,儒学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花果飘零”会有“灵根自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