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梧桐深处走读老洋房里名流生活
据《劳动报》报道,80年前,一批文化界名流长居上海。岁月如驹,故人远行,他们留下的居所是最好的历史记录者,有些至今完整保存着当年的生活印迹、文艺风范和审美情趣。
今年上海旅游节发布了87条“建筑可阅读”的微旅行线路。记者暴走上海街道,为大家“淘”出了一条最精华线路。来,跟着我们一起用双脚丈量上海吧!寻寻觅觅梧桐树下申城秋色,走走读读老洋房里名流生活。
摄影 贡俊祺
推荐线路:
夏衍旧居、草婴书房(乌鲁木齐南路178号)――张乐平故居(五原路288弄3号)――巴金故居(武康路113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淮海中路 1843 号)
漫步路线:
乌鲁木齐南路178号夏衍旧居作为起点(近衡山路1号地铁站),之后沿乌鲁木齐南路至五原路288弄3号张乐平故居,途径五原路,至武康路113号,后经高安路永嘉路至,再由淮海中路宛平路抵达宋庆龄故居。全长约3公里,建议漫步时长3至4小时。
夏衍旧居
走到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典型的英国乡村风格的小洋楼。外部凹凸不平的墙面,呈现出经久不衰的质感;窗户两边是红色清水面砖装饰,复古的铁窗框,典型的英式乡村风格。
1949年至1955年间,夏衍曾在此居住,每天从花园旁一扇不起眼的铁门进进出出。
如今的展厅大堂,过去是车库。馆方进行了颇具匠心的改造,四周墙面印着夏衍的代表作《包身工》等,天花板上投射了他700万字作品的经典摘抄,人们一头就能栽进夏衍的文学作品中。夏衍旧居里的壁炉、天花角线、房间里所有的木门、楼梯全是历史文物。馆方在修缮时找到了房子的历史图纸,以此进行了复建和维护。开馆仅8个月的故居,至今还弥漫着一股老木头特有的香气,这是岁月沉淀的气味。
建筑一层为主题陈列,以“夏衍与上海”为主题,梳理夏衍在上海的足迹,以其具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特质的历史事件为主线。房间里,有夏衍在日本留学时拍摄的帅气照片。家境贫寒的他靠做运煤工赚取生活费。归国之后,他受到了好友的慷慨资助。如今,他和友人的珍贵合影也醒目地挂着。
人们对夏衍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的译作及戏曲贡献。故居内陈列的45本书,本本有来头。如,《高尔基传》是孤本,全世界仅此可见。
位于大厅的展柜摆放处,原来曾放着一张乒乓球桌。夏衍曾在此陪孩子打球、做手工。在这片空间里,你不难发现,夏衍的形象一下子鲜活了起来,他不仅是革命先辈、文学大家,更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庭、注重孩子教育的人。
草婴书房
全世界,只有中国人和俄国人才能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全部作品。因为,全世界只有一位翻译家,能耗时20年、凭借一己之力译完《托尔斯泰全集》,包括3个长篇、60多个中短篇和自传体小说,共400余万字。他,就是草婴。
距离夏衍旧居几步之遥,便是今年3月才刚刚向公众开放的草婴书房。“留一块墓碑,不如建一个书房”,这是草婴生前的心愿,也是其文学精神的传承。草婴书房以“人道主义启蒙”“中俄之桥”“翻译之道”三部分为主题,将草婴翻译过的原版书籍、手稿原件、书房场景等向公众展示。
草婴生活简朴,家中最好的房间是书房,里面放满了俄文书籍,以及各种工具书及手稿。就是在这间书房里,无论酷暑寒冬,草婴年复一年地从事着翻译工作,无编制、无职称、无工资,靠着稿费过活。
“如果生活让你失望,不要愤慨,不要悲伤!苦闷的日子你要镇静,要相信:欢乐的一天定会来临。眼前的光景叫人寒心,但心里翻腾着对未来的憧憬,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回顾往事,你将充满柔情。”草婴翻译的短诗普希金的《如果生活让你失望》,勉励了他的一生。
张乐平故居
跟着五原路288号墙上的“三毛壁画”走,没几分钟就走到中国漫画大师,“三毛之父”张乐平的故居。1950年6月至1992年9月,张乐平在此居住,期间创作了大量漫画、国画、年画、速写和彩墨画等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他辞世后,家人整理和捐赠了他285件遗物送到了馆内,如今这也成为张乐平故居的展品。
故居经过修缮后,一楼辟为展厅,分为百年乐平、大师漫画、艺苑掇英、友人画我四部分,体现了张乐平的高尚人格、艺术成就及在中国漫画史上的重要影响。二楼则复原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张乐平居住时的原貌。
值得一提的是,酒是张乐平清贫一生中唯一的嗜好,也是他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元素。他的许多作品灵感都是在酒后妙手偶得。了解了这一点,再看”三毛规劝图“中,三毛劝诫张爷爷别喝酒时,是否就会会心一笑呢?
大部分“90后”可能不知道,看似轻松诙谐的漫画,却是张乐平参与抗战的有力武器。1927年,张乐平在家乡反对军阀迎接北伐军宣传队作画;1937年抗战爆发,青年张乐平与上海一些漫画同仁迅速成立救亡漫画宣传队,由叶浅予为领队,张乐平为副领队,率队离沪宣传抗日。
1939年,漫画队在桂林兵分两路,张乐平担任其中奔赴前线的队长,坚持战斗至抗战胜利。可以说,张乐平先生是当时在中国坚持战斗岗位最久、辗转各省各地最多的漫画家。他率领救亡漫画宣传队战斗在沪、苏、鄂诸地,为抗战胜利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巴金故居
武康路113号这幢独门独户的花园洋房,是1955年经陈毅市长特批给巴金的别墅。这里,不仅是巴金生前居住最久的寓所,也是无数人心中的文学圣地。
巴金故居由一栋主楼、两栋小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主楼是一座花园住宅,假三层,细卵石墙面,装饰简洁;南立面底层为敞廊,上为跌檐式山墙;北立面入口设券心石的半圆形拱券。故居按照巴金生前原貌布置,你可以看到巴金接待中外宾朋友的客厅、餐厅,创作部分《随想录》的太阳间,以及他深夜燃灯、奋笔不息的书房……
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团圆》(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多本散文集,还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尤其是《随想录》也完成于此。
最为人称道的是,主楼门厅有一条小径通往花园,这里的花园四季如春,玉兰、樱花等花木多为巴金当年亲手种植。在院子的步道上曾留下巴金当年的足迹,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小院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
宋庆龄故居纪念馆
走进淮海中路1843号,一幢乳白色假三层建筑坐落于院子中央,前后是花园,四周围绕着 30 多株百年香樟,葱茏苍翠,四季常青。
自1949年春,宋庆龄迁居于此。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宋庆龄故居,那就是“大气”。院子里,两辆气派的轿车引人注目。其中一辆是1952年苏联生产的“吉姆”牌轿车,另一辆则是周恩来总理从北京调来,特地赠予宋庆龄的红旗牌轿车。经过悉心保养,它们仍然可以使用。
宋庆龄的会客厅,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新中国外交舞台的重要展示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她经常在上海的寓所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包括苏联、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缅甸等国领导人。贵宾到来时,宋庆龄还会亲自下厨烧几个拿手好菜。
这里保存的文稿、书信、印章、照片等文物,记录了她的人生足迹,也保存了国家记忆。1956年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赠送宋庆龄的克里斯剑、195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赠送的风景油画、1958年朝鲜首相金日成赠送的《春香传》刺绣挂屏、1955年印中友协主席潘尼加赠送宋庆龄的铜刻盘……光是这些国务文物礼品就让人目不暇接。
漫步梧桐树下,除了能在名人故居里品历史,读故事,还可以相约三五好友,在安福路、武康路的街边小店里闲聊、坐坐。毕竟,这里经历了数百年的积淀,能找到上海原汁原味的、最平民的生活状态,也有最传统、最小资的上海生活,还有最易被忽视、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