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2018年12月17日正式成立,发起单位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大学、科大讯飞等16家单位。联盟以服务国家建设为本质使命,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职能,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为初心情怀,旨在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人才质量,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今年4月23日,《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2020-2021年度报告》正式对外发布,作为联盟成立两年多以来的工作答卷,系统反应了联盟各单位的产教融合实施路径和工作成果,描绘了联盟对于产教融合的未来规划和路线蓝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2020-2021年度报告》系列解读本期推送“联盟报告·实践篇”:联盟之“教”。
实习实践,走出校园第一课
人才培养,从学生抓起。联盟依托各方资源,延伸育人环节,校企联手强化实践教学,为广大学生提供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的机会,以多样化的成长路径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联盟实践概述】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教育培养和全面发展,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联盟积极落实国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列要求,坚持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统一,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增进劳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吹响万名学子暑期下乡“集结号”
为深化产教融合,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展现青年学生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和服务社会责任的良好面貌,给青年学生提供提升素质、面向未来的成长历练机会,2019年6月24日,联盟在上海面向社会启动万名学子暑期下乡实践活动。活动旨在把金融服务和新金融人才培养的舞台设立在广阔农村天地,号召境内外在读大学生利用每年暑期时间下乡、返乡,投身献力乡村建设和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中,搭建起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在招募对象上,活动面向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在读大学生进行招募,专业不限。在以联盟高校学生为主体的同时,鼓励境内外其他高校学生加入。充分发挥“生源地”作用,组织报名大学生在家乡就近开展实践活动,服务家乡建设发展。
在活动组织上,结合团中央“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安排,万名学子暑期下乡实践活动由建行整体牵头,各联盟高校共同参与,按照“统一组织、统一主题、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平台”五个统一的实施原则统筹推进,即统一线上线下招募,统一聚焦“乡村振兴”主题,统一规范实践培训、实践活动、实践日记等实践标准,统一活动品牌形象、海报设计开展宣传,统一依托联盟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在实践内容上,万名学子暑期下乡实践活动以解决乡村痛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找准新金融人才全面发展和乡村振兴衔接处,设计了系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任务。如开展学生“村口银行”挂职,送金融服务上门;引导学生下乡宣传普惠金融知识,了解农民在理财、借贷、资金结算等方面存在的需求和痛点;开展县域机构跟岗,亲身体验商业银行基层工作;送专业知识下乡,以所学专业知识、技术为村民办实事;开展农村调研,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形成实践调研报告等。
在建行牵头统筹、联盟各高校共同组织下,万名学子暑期下乡实践活动已连续举办两年。2019年暑期,万余名境内外学生组建了1468支实践小分队,深入全国1.08万个村庄开展调研和服务,并走访5.4万农户、走进3652家乡镇企业。2020年,共有1.2万余名学生参加活动,撰写下乡日记累计9700余篇,提交微课、体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各类实践成果2300余篇。同时,结合疫情防控要求,联盟在组织开展实地实践活动基础上,设计了“e学惠行”云实践项目,组织实践学生开展线上培训、交流研讨,提升数字学习与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参与“云生产”、在线调研、远程支教等,共有来自境内外611所高校的3577名高校学生参加了云实践活动。
铺就学以致用实习实践“快车道”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以产教融合之力促进新金融人才成长成才,是联盟成立的初心使命。为积极落实国家“就业优先”决策部署,助力新金融人才供需端对接适配,加强在校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对社会的了解,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实干才能,充分挖掘高潜力新金融人才,储备优秀生源,联盟积极推动各成员单位开展内外合作,校企携手,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系统实习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加深思考、服务社会。
支持联盟高校与企业签订相关合作协议。高校动员学生实习,企业提供实习服务,通过产学研用贯通的人才体系建设,以及理论知识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建设,构建良性的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在“实习车间”中将高校的理论智慧和企业的生产需求精准对接,实现“高校让学子学有所成,企业促学子学以致用”的育人效果。
号召联盟内外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提供多领域、多层次的实习岗位,并配备实习导师,制定系统实习计划,面向联盟高校广泛招募学生实习,通过面向真实经营环境的任务型实习模式,加速知识传递与技能培养,引入考核机制,全景式评价学生的实习实训表现。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新金融人才。
给予优秀实习学生相应激励,促进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产业实践中,不闭门造车,不纸上谈兵,积极融入产教协同育人体系中,检验自己、促进学业、服务产业,让实习实训项目切实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让实践学生成为校企共育的成果代言人。
【特色案例精选】
用脚步丈量青春,用担当逐梦未来
2020年上海市分行认真贯彻总行万名学子暑期下乡实践活动计划要求,将建习生项目与暑期学子下乡实践相结合,以“助力乡村振兴,绽放青春风采”为主题,以上海地区“都市裕农”为特点,并结合疫情防控要求,与分行业务部门及分支行通力合作,相互配合,落实细节,保障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126名实践队员,10支实践队伍,乡村地区覆盖了100%,54名“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的推广大使,调查问卷387份,10场“金智惠民”培训覆盖近334人,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受惠人数达304人,44人参加公益爱心活动,走进残障人士“阳光之家”、关爱听障人士;深入乡村、深入农户,深入农企,完成10份调研报告。
实践队员们走进网点,在分支行网点跟岗实践,体验银行基层一线工作,了解我行“劳动者港湾”,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走进中小企业,了解涉农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与企业主共同就农企发展的瓶颈探讨解决之道;开展特色研学活动,与党支部联学共建讲“四史”、体验农村劳作、与村官探讨新农村发展方向、走进G60科创走廊了解普惠金融助力双创企业发展、走进智慧医院感受金融科技带来的便捷、与援鄂护士交流学习抗疫精神……实践队员们走进麦地梯田、乡野农村、感知民生,送金融知识、扶贫政策到乡村,并将在基层网点跟岗,在学思悟践中以赤子之心描绘乡村振兴的梦想,通过新金融实践,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一点,建行实践队员们深有体会,上海市分行实践队的一位同学已经连续两年参加了学子下乡实践活动,她表示这样的活动并非走走过场,更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作为国有大行的一种探索与坚持,一种责任与担当。学子下乡实践会一直延续下去,“建行蓝”、“青春红”与“田间绿”每个夏天都会融为一体,编织出最绚丽的色彩。
“建”习生建未来
2020年,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继续推出“建习生”计划,依托全国37家一级分行招募暑期实习学生,境内外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在读生,不限专业,均可报名参加选拔。为了给学生们丰富的岗位选择,建设银行在“建习生”计划中,开放了营业网点、金融科技、职能部门等生产经营与管理运作各环节的实习机会,并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员工担任“建习生”导师指导学生开展专业、系统的实习实践。针对金融科技岗“建习生”,建设银行还安排导师指导实习生完成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并围绕技术开发、信息安全、数据分析等专业能力组织在线编程能力比赛,就产学研贯通育人进行了有益尝试。
“建习生”计划一方面加强了在校生们对银行业的了解,为他们日后择业、科研等提供了实践积累,一方面也为产业端挖掘了高潜力人才。为更好实现人才供需端的适配对接,对于表现优异的实习生,建设银行授予其“建习之星”称号,获此荣誉的学生可在建设银行校园招聘中获得免面试等资格。
继续教育,系列认证“金Pass”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联盟开发“金融科技师”“数据分析师”等具有特色的认证项目,系统设计标准化的人才认证体系,为复合型新金融人才的批量培养和锻造提供平台。
【联盟实践概述】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国家推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改革的重大部署和重大创新,也是促进人力资源增值、引导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更相适应的重要途径。结合高质量育人要求,联盟坚持以培育服务行业、服务产业、服务时代的金融人才为目标,深入研究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新方法和评价认证新模式,提高岗位人员培育质量,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畅通职业成长通道。
打造“金融科技师”认证项目
“金融科技师”认证项目由联盟成员单位中国银行业协会、深圳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四方共同发起,以金融科技应用技术为核心,围绕ABCDMAX技术在业务领域的应用,采用“mini MBA”项目培养模式,突出案例教学,向业界征集并甄选出精品案例,以1+X的授课形式,即“1套金融科技基础理论”+“X个精选应用案例项目”,让学员形成完整知识闭环,掌握实践运用能力。项目注重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了“培、考、战、评”四位一体的认证体系,参加培训项目且最终通过专业考试和专家评审的学员可获得中国银行业协会颁发的行业内认可的金融科技师(CFT)项目结业证书,优秀者进入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科技师高级人才库。
自2019年9月开展首期认证培训至2020年底,“金融科技师”认证项目已开展3期线下班和2期线上班,培养中级“金融科技师”近千名、初级“金融科技师”5000余名,学员覆盖31个省、340多个机构。
打造“数据分析师”认证项目
当前,数据分析能力已成为数字化经营的重要基础和精细化管理的有利支撑,也是打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时代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状态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是任何个人、机构、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为加快数据人才培养、促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未来商业数据化发展,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和香港大学联合启动了“数据分析师”认证项目。首期认证培训预计为期一年,已于2020年10月正式开启。
该项目基于香港大学商业分析硕士项目课程体系,围绕金融行业实际需求定制开发,重点结合银行业务实战,采用“线上长训+线下短训”的方式,帮助学员提高数据分析工具运用水平,提升应用数据创造价值、解决问题和科学决策等能力。项目结束后,结业学员有机会获得由香港大学颁发、香港评审局认证的数据分析师资格证书。
【特色案例精选】
金融科技重塑职业发展路径
2020年8月7日,第三期金融科技师(CFT)认证课程培训在苏州正式开班,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苏州银保监分局、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深圳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建行等联盟内外部单位的专家、嘉宾出席。
根据“问题导向”的培养宗旨,本期培训继续沿用“mini MBA”项目实战案例培养模式,针对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需求,进一步优化了CFT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认证培训内容涵盖金融科技基础、密码学、区块链、人工智能、5G与物联网以及监管科技等前沿理论与技术,并紧密结合典型场景案例,与银行的零售、对公、运营、风控与合规等业务深度融合。多位在金融科技应用领域颇有研究的银行业高管、顶级院校教授、金融科技企业大咖,以及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的部委专家,在培训期间为200余名来自各大金融机构的学员进行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讲授和案例分享。
金融科技的力量正在冲击金融业态,以金融科技理论、技术重塑金融人才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如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所说,金融科技师认证培训承担着为银行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专业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的使命,将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启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新篇章。
量身定做,校企联合育菁英
学无止境,只争朝夕。在课堂,商业银行综合管理丛书让产业经验与学习实践深度融合;在校园,联盟特别订制“菁英班”,从需求着手,探索银校合作专业学科培养。
【联盟实践概述】
结合国家政策指引,围绕如何将产业端用人需求下沉到教育端人才培养供给侧这一问题,联盟单位加强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尝试,把企业选人、育人、用人的环节向前伸展到高校学生学历教育中,助力企业更直接参与教育、更精准选育人才、更全面衔接供给、更高效满足需求。同时,也使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设计课程体系等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把握产业现实状况和市场用人导向,通过校企共育,降低学生毕业后“由学入产”的转化成本,提升就业机会,增强就业本领,为融通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设计“联盟方案”。
校企共著教科书
教科书是育人环节的重要工具,系统全面的教材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体系基础。培养新金融人才的联盟必然以促进金融人才的发展为己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知识紧密地、有逻辑地、成体系地融合再造,打造一系列“产教融合式教材”,成为联盟服务广大金融学子、订制产业人才的又一重要尝试。
近二十年来,我国各类商业银行都在不断探索自己的管理方式,它们结合市场需要,进行了大量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基于实践的商业银行综合管理理论和经验。其中,尤其大型商业银行综合管理涉及多重分类和相互交叉的复杂体系,涵盖层级管理、条线管理和前中后台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资产负债统筹、风险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应用、公司治理等众多内容。这些内容既以高校教育中的经济学、金融学、银行学等经典理论学科为根基,又在这些理论上有“生产性”和“实践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宝贵的育人价值。
为了给高等经济、金融、银行学科教学与科研提供一套参考教材,立足业务实践,着眼经营管理,在建行的整体协调推动下,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西南财经大学共同编著了《大型商业银行综合管理丛书》(共4册)。丛书主要由来自生产一线、长期从事相关实务工作的银行业高端人才亲笔撰写,联盟高校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的专家学者为编撰工作提供了学术指导,最终使丛书呈现出既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又具备一定学术水准的鲜明特点。
2020年12月,丛书已正式面向社会印刷出版。下一步,各方将积极推动丛书作为教材应用于相关专业学生教学培养环节中,实现产业经验对教育的反哺,助力培养出更贴近新金融需求的综合型专业人才。
校企共建订单班
为响应国家对产教融合型企业“以订单班等形式与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共建学科专业点”的号召,在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模式的基础上,联盟积极规划和推动校企合作订单班建设,并由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代表的联盟企业单位牵头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在联盟内部形成示范效应,逐步带动更多企业和高校参与。
作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用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新时期我国银行业、金融业的人力资源新需求,建设银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了高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金融类人才。2020年7月,在经过9个月的研究筹划后,建设银行联手联盟高校西安交通大学试点启动了订单式共建班“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建设银行金融科技菁英班”的招生工作,以辅修专业的形式共同培养日后有志从事金融科技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学生,为我国金融科技事业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
“金融科技菁英班”面向产业与金融科技前沿需求,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特点,是联盟践行产教融合、服务大学生学历教育和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2020年9月,“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设银行金融科技菁英班”也正式启动。
【特色案例精选】
强强联合铸精英
“建行金融科技菁英班”作为探索银校联合专业学科培养的重要模式,已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试点。
其中,西安交通大学首期“菁英班”面向具有计算机、数学、电信等理工科背景的在校本科生(专业成绩排名前30%)、硕士生(专业成绩排名前40%)、博士生(非经济学类)招生,通过报名、初选、复试,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出30名学生入选,独立成班。在两年学制的培养阶段中,这批学生须学习由校企共同开设的理论课程(20学分),参与建设银行生产型课题研究和评比(4学分),完成在建设银行至少1个月的暑期实习(6学分)以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10学分),同时,学生每学年接受校企联合考评,最终视学生情况和学业表现,分别授予辅修双学位(经济学)证书、辅修证书、结业证书。
华南理工大学“菁英班”以培养一批具有软件工程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经济、金融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实行“3+1”培养模式,即学生从大一至大三执行学校原专业培养方案,从大四开始执行“菁英班”培养方案,学生主要从理工科背景学生中选拔。通过笔试、面试等选拨程序,第一期“菁英班”已录取入读学生45人,其中理工类专业学生占比82.2%。(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