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上海市委近期着眼于整体优化上海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考虑,提出加快发展“五型经济”,也就是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其中关于“流量型经济”的判断和部署,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流量型经济”也做了更多着墨。根据《建议》,上海要“大力发展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线上线下融合联动的流量型经济”。
加快发展 “流量型经济”,为上海的未来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在“流量型经济”的语境中,何为 “流量”?上海该如何吸引流量、用好流量,进而借力“流量”完善这座城市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助推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围绕这个话题,本期圆桌论坛邀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骆品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授卢向华等专家学者展开对话讨论。
首先,上海应该成为全球要素资源的“流量节点”,通过对资源和流量的链接和整合,体现其在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中心地位。第二,上海应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先发优势,大力发展跨境贸易与服务,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第三,上海应利用全球产业链变革的契机,重新进行产业布局,通过创新驱动与品牌效应,提升产业价值链,突破“卡脖子”技术,更好实现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骆品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
流量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在流量型经济中,枢纽节点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能提高资源流动、连接和配置的效率……发展流量型经济,需要上海不断引入新流量、发展新产业,将自己变成一个新的流量入口和枢纽。只要能不断吸引新流量涌入,上海就能借助固有优势,创造出新的产业空间和盈利模式。
卢向华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授
要素一旦流动
就能实现增值
文汇报:当我们讨论“流量型经济”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这里的“流量”概念,和互联网经济、注意力经济所说的 “流量”有何区别?
骆品亮:在我看来,流量型经济就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用流量思维来运行经济系统,根据互联网时代要素资源的新特征来发展相应的产业体系,在要素资源的流动中不断提高配置效率,实现价值增值,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这里所说的“流量”,有别于互联网中的流量。实际上,“流量型经济”说的是广义的流量。从概念上,它更多是相对于“存量”而言的,其实就是指经济中增加、变动的增量部分,表现为人才、资金、技术、知识等各种要素的流动和流入。一旦要素流动起来,就可以在流动中实现增值。
在互联网时代,流量型经济有三大基本特点。首先,它的结构特征是分布式的,以无形的高级要素为主,具有轻资产特点,具有全产业链和全球性分布特征。如果说传统上,我们更强调要素的集中,以形成规模经济,但是互联网赋予了我们对分布于各地和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源进行高效整合的能力,因此,流量型经济中的增量资源、或者说流量,它的结构也将是分布式的。
其次,流量型经济的运行特征是“连接、流动、组合”。“连接”是指要素之间可以互联互通,特别是可以通过共享互动,产生协同效应。“流动”是指要素资源不但可以突破空间壁垒进行流动,还可以在一个地区的产业间和产业内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动态优化。“组合”是指可以通过要素组合方式的创新,实现产业创新效应。
第三,流量型经济的效果特征是增值效应,它能带动存量的优化调整,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现代经济体系。
文汇报:流量型经济具有哪些优势?上海为什么要发展流量型经济?
卢向华:流量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在流量型经济中,枢纽节点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能提高资源流动、连接和配置的效率。上海向来都是资源流动的枢纽,但是受互联网发展及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上海有一部分的传统优势受到很大挑战。在此情况下,发展流量型经济,需要上海不断引入新流量、发展新产业,将自己变成一个新的流量入口和枢纽。只要能不断吸引新流量涌入,上海就能借助固有优势,创造出新的产业空间和盈利模式。
骆品亮:流量型经济有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发挥新流量优势,促进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只要能够不断吸引新流量注入,特别是强化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新流量供给,就可以帮助上海突破资源禀赋约束和空间限制,吸引、激活产业链优势要素资源,助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构建赋能平台
助力数字化转型
文汇报:上海该如何基于自身特点,发展流量型经济?
骆品亮:在上海提出的“五型经济”发展战略中,创新型经济、开放型经济代表上海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总部型经济、服务型经济代表经济体系的重点构成;流量型经济则是发展的主要途径和主要载体。我们既要吸引人才、资金、物流、技术、知识、信息等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流量,也要想方设法集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流量。
在我看来,“流量”是相对于“存量”而言的,“流量”的价值更多需要与存量相结合来体现。在存量方面,上海“五大中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先进制造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存量资源丰富,对高级要素资源的吸附力较大,对新兴流量的吸引、整合、增值能力比较强。同时,上海营商环境近年来不断优化,对全球优势流量资源极具吸引力。在此背景下,上海应用好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传统流量领跑优势,提升存量资源对新增流量的吸收能力,放大高端流量、高能级资源对传统资源的带动能力。特别是可以进一步打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空间,在产业金融、智慧物流、工业软件、会展经济等产业领域重点突破。
卢向华:去年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于在线新经济的发展投入了很多关注,对在线新经济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足够宽容,对吸引新流量给予了很有力度的支持。这些做法,都很有前瞻性,也符合流量型经济的基本规则。事实上,在新流量注入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它在当下产生的收入,更要借鉴互联网经济的渗透效应,认识到新流量在进一步打通产业链前端和后端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可以从消费侧入手,提升供给侧的效率,从而盘活上海在制造、服务和供应链方面的优势资源,形成更大的溢出效应。
文汇报:上海已经认识到,发展流量型经济,关键在平台。根据这一判断,在您看来,目前上海有哪些典型的流量型经济平台,怎么看待它们的功能和价值?
卢向华:说到流量型经济的典型案例,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迪士尼项目。可以说,迪士尼乐园本身能给上海带来的门票和旅游消费十分有限,但从流量型经济的角度,迪士尼乐园的价值绝不仅限于这些直接收入,必须看到,因为迪士尼在上海落地,它能持续带动一个更庞大的衍生品及二次元经济的兴起。
而在产业领域,在上海落地的典型流量型经济项目,就是特斯拉超级工厂。应该说,上海引入特斯拉背后的考量非常有前瞻性、战略性。对上海来说,如果能通过特斯拉项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领先身位,将来就可以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包括汽车电子、动力电池、控制系统、高端装备、汽车在线服务等高端产业的发展,使得这条产业链在上海周边越来越集聚,从而进一步放大上海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
骆品亮:平台是流量型经济的实现载体。如果说消费互联网平台过去主要瞄准解决用户的痛点,未来它们更需要成为一个赋能平台,为实体经济和生产端提供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高运行效率。目前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是共享经济平台,包括共享出行(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空间(共享办公)、共享劳动力(共享员工)等;这些平台发展之所以十分迅猛,就是因为他们的特点——以轻资产模式匹配波动性需求、以跨界资源整合方式满足多样化需求。
打破流量流动壁垒
形成创新生态体系
文汇报:流量型经济有哪些发展趋势?未来会发生什么迭代?
骆品亮:在我看来,流量型经济的发展有三个趋势。第一,如果说过去,企业和平台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获取流量、收割流量,并实现流量的直接变现,那么未来,企业将更多地优化流量价值链管理,通过流量的共享、挖掘、整合与赋能,更充分地放大流量的增值效应。
第二,正如互联网经济的“下半场”在于产业互联网,那么,流量型经济的重心也将同样地从消费端向生产端迁移,以更好地凸显科技赋能的作用。
第三,随着流量型经济的发展,它将更多地对高端产业及产业内的高端环节发挥推动作用,并以传统产业的平台化为契机,助力产业模式创新。比如,高铁正在将其订餐服务从自营转向平台,以吸引更多第三方入驻;医疗机构下一步的发展,会通过共享病历数据、共享医生等,打造更开放的医疗服务平台;在无人驾驶领域,流量型经济有助于倒逼整车厂商,向着打造生活服务平台的方向转型。
文汇报:上海在发展流量型经济的过程中,该如何更好地推动要素高效流动与增值?
骆品亮: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提升平台的聚焦、匹配与服务功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做好监管工作;另一方面,流量型经济的发展对制度比较敏感,为此,政府应强化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包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好地吸引各种新增流量,激励创新从而引导在线新经济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服务生态体系,打破流量流动的壁垒,完善市场准入、知识产权、数据治理等机制。
卢向华:除了该怎么做的问题之外,我还想作一点提醒。一直以来,作为流量的重地,互联网行业以自己压倒性的效率优势,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冲击。但是,除了要关注如何提升效率、赢得市场竞争,我们还要更多地关注如何把握平衡、如何赢得人心。流量型经济不仅要体现科技的智慧,还要和传统的产业和社会人文环境相融。
文汇报: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流量型经济在助推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方面有哪些意义?
骆品亮: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观察。首先,上海应该成为全球要素资源的 “流量节点”,通过对资源和流量的链接和整合,体现其在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中心地位。第二,上海应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先发优势,大力发展跨境贸易与服务,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第三,上海应利用全球产业链变革的契机,重新进行产业布局,通过创新驱动与品牌效应,提升产业价值链,突破“卡脖子”技术,更好实现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卢向华:流量型经济需要一个强大的枢纽节点,以提高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效率。对上海而言,发展流量型经济可以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并利用上海的全球影响力,助推更多流量、更多模式和市场主体“走出去”,实现全球化运营,以此助力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