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李欢、刘晓晶1月24日报道:在研究生逐年扩招的大环境下,学位质量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关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黄宏伟联合关倨红委员带来一份提案,建议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根据教育部公开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当年,全国在学研究生共有286.37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42.42万人,在学硕士生243.95万人。毕业研究生63.97万人。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了100万。
为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等部门每年都组织对各高校授予学位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抽检,博士抽检比例在10%左右,硕士在5%左右。
据黄宏伟透露,以上海市为例,近五年抽检硕士学位论文10990篇,其中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简称问题论文)253篇、占比2.3%。“问题主要出现在规范性、研究深度、创新性、学术性等不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研究生导师全过程培养不到位、质量监督不到位。”黄宏伟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博士学位论文问题较多出现在为管理类、医学、人文社科等学科;硕士问题较多出现在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
作为研究生院院长,黄宏伟此次建言直指现实问题,“目前关于学位论文的质量把控主要依靠授予学位后论文抽检,实际上已经滞后。另外,近几年出现一些新问题是研究方向交叉、跨学科幅度比较大,针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和学位论文评审评价机制目前尚不够完善。”
此外,不少高校的论文答辩流于形式,博士生、硕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的不通过率极低。
黄宏伟表示,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投入、境界、眼界和品行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肩负的使命和职责,应体现、贯穿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计划、选课、选题、研究、写作、毕业与就业的各个环节。
为此,他建议需要从招生环节开始严格把关,提高生源质量,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问题或培养能力不足的学校和学科专业,减少其招生名额。
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将质量检查关口前移,从学位论文选题、中期综合考核等环节对学位论文实行监控,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进行分流退出。
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是审核学位的必要环节,也是评价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在这一环节,导师更要严格把关,切实履行职责,坚决给学位“挤水”。
>>>点击进入上海两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