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傅文婧4月20日报道:一位“战斗英雄”因逼婚不成枪杀革命女青年,怎么审?怎么判?1937年的陕甘宁边区,黄克功逼婚杀人案公审大会在陕北公学进行,时任审判长雷经天。2021年,“雷经天审黄克功”案的故事被搬上舞台,由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创排了的原创话剧《雷经天》将于5月底正式上演,向建党百年献礼。据悉,主人公雷经天将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洛勇担纲。
雷经天(资料图)
刚宣判黄克功死刑,就收到毛主席来信
雷经天原名荣璞、擎天,字季鲲,号经天。生于1904年,广西南宁人,中共党员,法学家。雷经天是功勋卓著的老一辈革命家,华政的老书记、老院长,为新中国司法制度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负责审判的“黄克功案”被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仆评价为“为将来的新中国建立了好的法律的榜样”。
雷经天曾就读于厦门大学、上海复旦大学。1924年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委员会委员),1929年任中共广西特委书记。
雷经天在延安(资料图)
1937年10月5日,在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对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逼婚不成,竟开枪把她打死。经抗大副校长罗瑞卿向中央领导报告批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将黄克功逮捕收监。
在审理这个案件期间,延安各单位围绕这一案件组织了讨论。有的同志认为,黄克功是红军的重要干部,对党是有功的,主张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有的同志认为,黄克功自恃有功,无视法纪,杀人者必须偿命。黄克功本人也写信给中央,他说,如果死刑必须执行的话,希望死在与敌人作战的战场上,不死在自己的法场上。他要求给他一挺机关枪,由执法队督阵,要死在向敌人的冲杀中。
最后,黄克功案件交给了人民公审。1937年10月11日,黄克功逼婚杀人案的公审大会在陕北公学进行,雷经天担任审判长。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有来自各学校、部队和机关的数千人参会。在公审现场,黄克功讲述了自己的功绩和犯罪经过,并且对自己的杀人行为供认不讳。
短暂休庭后,在数千人的注目下,审判长雷经天郑重宣判:判处黄克功死刑,立即执行!这时,毛主席给雷经天的信到了,雷经天在庭审现场大声朗读了这封信。
毛主席给雷经天的信(资料图)
在信中,毛主席说:“黄克功过去的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赦免他,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自己的行为决定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与体恤。”
原创话剧《雷经天》再现党的法治历程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华政结合政法院校特色,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创排了原创话剧《雷经天》。该剧以雷经天同志审断“黄克功案”的经历为主要情节线索,通过华政“中国法制史”课堂中现代的眼光回溯、剖析这段历史,用现实与历史的交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使本剧富有独特艺术魅力,展示中国共产党人不平凡的法治建设历程。
主创见面会现场,王洛勇发言
在4月19日下午举行的主创见面会上,雷经天之子雷炳坚深情追忆了父亲雷经天的爱党爱国情怀。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表示:“《雷经天》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将穿越百年的精神力量具象化,让我们党的法治初心使命看得见、摸得着。”
男主角王洛勇透露,接到这个角色时心情激动,“因为这个故事对中国太重要了!”同时也感到紧张,因为这角色“不好演”,历史资料上对雷经天的介绍是以相对集中的形容词来表现,而“我们得知道他吃饭怎么吃?他拿碗怎么拿?他说话的时候身体姿态是怎么样的?”
主创团队
“我在剧本围读中落泪三次!”扮演革命青年刘茜的学生演员王思棋说,“我记得导演之前说,我们世人都知道包青天,却不知道雷经天。但是包青天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王法,而雷经天代表的是我们人民的法。是平等的,是从土地里面长出来的法。我们就是要把雷经天的故事以及精神带到大家面前,告诉所有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据悉,《雷经天》一剧由编剧刘思和导演汪起正等国内优秀青年编导团队,联袂舞台美术设计胡佐、服装造型总设计徐家华和主演王洛勇等全国一线戏剧艺术家合力打造。主创团队一行此前赴雷经天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延安采风,先后前往延安中级人民法院、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陕北公学旧址、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雷经天在延安期间工作和生活情况、延安革命精神和当地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