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谷雨前,临港这所高校学生在劳育基地播种春天

时间:2021-04-20

图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新民晚报记者 李永生 摄(下同)

“哇,是七星瓢虫!”男生们正在为“责任田”除草,“不速之客”的闯入给骄阳下的他们带来了片刻欢乐。“看清了,对这种芦苇‘斩草要除根’,否则它们会吸收地里的养分。”一旁,指导老师的声音将他们拉回了劳作中。

今日迎谷雨,这是一年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这几天阳光正好,昨天下午,上海建桥学院机电学院和新闻学院的大一学生们走进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责任田”除除草、施施肥。

图说:学生们在为种植的土豆除杂早,施肥

这块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于去年学校二十岁“生日”时启用。百余亩的占地在申城高校里屈指可数,校方按二十四节气划分成小块,“包干”给各学院。劳动教育基地负责老师邵于豪带记者逛了一圈:入门处,刚刚建起的大棚里,前期种下的三十余亩蚕豆长势喜人,近十亩青青的小麦也有半人多高。每块“责任田”前都竖着一块蓝牌子,上面标着二十四节气名称和简介,便于学生们识别。一条人工水渠将基地一分为二,另一边地里的大豆、辣椒、番茄、黄瓜、土豆、甘蓝和豇豆都长得不错。更远处,还种着桑树和无花果。

“看,蚕豆都已经结了豆荚,还有半个月就能收获了。”邵于豪热情地说。临港靠海,土地多是盐碱地,肥力不足。选择大面积种植豆类是因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可以将氮气转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营养。并且,固定的氮素会释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估计还要种个两到三年,才能让土地更有肥力。”

校长朱瑞庭介绍,自去年面向2020级学生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以来,这块基地就成了“课堂”。这门必修课有2个学分,32个学时,其中理论占一半,实践占一半。“‘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繁多。’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学习我们的老祖宗所创造的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在劳动教育中学习历史、学习科学,在学习中树立文化自信。”他表示,“在基地的农业生产劳动中,我们希望同学们从最基本、最原始的简单劳动开始,培养劳动感情,养成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而在这一基础上,结合专业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开展复杂性、创造性劳动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图说:学生们种植的小麦长势喜人

该校新闻学院大一女生朱光联对田间活儿并不陌生,她在小时候就跟着祖辈和锄头打过交道了。“这次是要为蚕豆除草,和班级同学一起劳动,很开心也很有收获。以前在田里为奶奶打过下手,也会告诉同学们如何分辨杂草。”她说。

看着班里的学生干得热火朝天,机电学院辅导员苏东很是欣慰。“两周前,他们在田垄上均匀种下了小土豆。很多孩子之前没干过农活,不知道农产品来之不易。这门课的开设很有意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田里劳动后告诉我,自己开始践行‘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为了保障课程效果,该校还设立了《劳动教育》课程教研室,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来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每周也要来上两三回,为学生上课、为农作物“体检”。这块基地的作用可不止于此,机电学院的学生想要研制“5G+智能”灌溉系统,田间地头成了最好的“孵化器”;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要找创作灵感,还有什么比身边的自然风光更合适;商学院的学生也选择在基地模拟直播带货……

学生们开始憧憬,收获的果实能否成为“盘中餐”。邵于豪透露,初步想法是鼓励学生将一部分收成送给学校的保安、清洁人员,表达对他们辛勤工作的感谢;一部分寄给家长,让远在他乡的父母感受孩子的成长;还有部分则会供给学校的“保障菜”窗口,以极低价格出售。“当然,等基地运行更成熟了,我们也会考虑通过销售实现自循环。比如购买种子、农具等。”

  • 上一篇:视频|艾维他:我不仅在探索上海这座城 更是在探索世界
  • 下一篇:财经早班车|去年美国人工智能企业占全球总数38.3%,中国紧随其后,占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