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木工车间”:学生认知基础事物的“匠心匠意”

时间:2021-04-20


久违了,车间,取而代之的是“数控机房”;不屑了,木工,取而代之的是“加工流水线”。

然而,在民办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居然有一个“借壳”在外的“木工车间”,居然有一门“木工创意课”,居然每一个学生可以做“小木匠”。木工,这个古老的匠艺在这里“复活”;车间,这个最原始的生产场所在这里“厚待”。这个“木工车间”,演绎了原点育人、基础育人、动手育人的万千气象。

走进位于北京西路509号的“静安少年探索营”,三个楼层,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是为静安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精心打造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基地。“探索营”旨在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在空间设计、动手能力、体能运动、分阶阅读、戏剧表演等方面提供优质的课程内容及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在这里,着力开发木工制作、攀岩运动、英语分阶阅读三大支柱课程,而位于底楼的“木工车间”,则显得格外耀眼。不太大的车间,但设置得井井有条,长长的工作台,木质感特强,相关的机械设备几乎一应齐全,如车床、钻床、刨床等,还有高级的打磨机。

“木工车间”,成为学校特色育人的亮点,也是学生乐于精雕细刻的地方,有的学生甚至颇为期待地说:“最好明天就是‘木工课’”。

“木工车间”的走红,是有缘由的。

基础做起

“木工车间”的“设计”

学校将“静安少年探索营”的着力点放在木工,让小小年纪的小学生尝试木工的大人活,有着多方面的考量。

在“探索营”一层打造一间系统化、多功能的现代机械青少年木工教室,包括准备室、授课区、操作台、集尘间、作品展示区以及机械设备分类区域,就是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提供切实的动手实践的环境。

木工课程负责人王晨斯老师指出,这个“木工车间”,也是学校的木工实训室,它是以易取得、易加工的木材为载体,以系统化工艺组合的木工机械设备和工具为平台,构建实验实训的真实化情境服务的设计、教学和研究的好去处。

木材是木工实训室的被加工载体,学生通过对木材的认识与改造实现木材由原材料到创意设计成品的转变,可亲身感受“物的转变”过程。学生是木工实训室实践行为的主体,通过经历对配置的木材加工的工艺流程装备,让学生完全参与其中,实现自我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自我制作、自我评价,培育学生跨学科的横贯能力。同时,通过主体行为的实践实训,让学生经历兴趣培养、坚毅力体会、成就感满足、自我学习和激励、关爱他人的过程,初步实现“人的转变”。

在现场,周云燕校长指着陈列着的学生木制作品时说:“别小看木工,这是制造业的始端,也是让学生去感知最基本的物体的切入口,他们可以形成概念,得到最基本的见识,这对他们的知识建构、能力建构极具开发价值。另外,木工富含中华优秀文化和工艺传统,鲁班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资源丰厚。”

工学交替

“木工车间”的“施工”

木工车间,是体验木工活的,但并不限于此。学校将木工置于课程的地位,称为“木工创意课”。实操课、文化课并驾齐驱,动手做与知识学工学交替,让学生习得和学得双丰收。

课程以“作品”为“基材”切入,如一年级的“小椅子”、二年级的“笔筒”、三年级的“书签” “筷子”、四年级的“小动物挂件”、五年级的“木工小锤子”。同时,文化课 “加料”,有“认识木头” “认识木工名人” “木头的颜色与赏析” “电动锯的各种形态”等,内容丰富。

这门课程内容,有着依据年段能力目标、工具安全等级、工艺流程等级体现阶梯渐进的设计特点。从“木材工具的认识与使用” “创意设计与建模”“加工制作与美化” “工木文化与工艺欣赏”等方面,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在观察、想象、设计、动手实践中培养跨学科综合素养及乐于劳作的工匠精神。不少学生还专门以木工体验为题,写下了读来妙趣横生的佳作。有位学生写道:“做木工,能锻炼我们耐心,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精雕细刻’”。另一位学生还心生愿望:“木工坊的课让我们领略到更多知识,让我校的‘小鲁班’可以放飞自我。我希望通过努力可以早日成为中级工。在学习中,我也要有‘匠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跨界学习

“木工车间”的“广度”

做木工,悟思绪,长见识,迁移能力,这个“木工车间”迭出新意。

这个场面,一直印在木工课程老师王晓莹的脑海里:记得有一节关于木头颜色的课,在课上,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块木头会有不同的颜色呢?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由于后天人工造成的,目的是为了好看;有的说是由于树内的水分多少产生的;还有的说是因为生长先后产生的……于是,我带领孩子们在校园里找了一棵大树,近距离地观察了一番,孩子们通过察看、讨论,发现了每一根树枝的上下面颜色都有所不同,而树枝颜色偏浅的那一面是朝着太阳的,反之,背着太阳那一面的树枝颜色就偏深,所以同一块木料颜色也就不一样了。从那节课起,那棵大树就变成了校园里的网红树,孩子们经常会结伴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个场景就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在《传统建筑结构——斗拱》一课中,执教的老师惊奇地发现: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过程中,从战国时期中山国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入手,了解唐代至元代时期建筑特点,再到明代至清代建筑——故宫优秀建筑群的欣赏,不仅学会了欣赏古建筑的美,而且还大大地激发了爱国热情。在斗拱模型拆装实操课中,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了斗拱的构造和作用,还提高了对斗拱在建筑中演变过程的进一步认识,更激发了对我国传统建筑的探究欲望,也拓宽了视野。

幸福述说

“我送了一双自做的筷子给妈妈”

学生毕业后,总会在心里留下几个难忘的场面,这些珍贵的记忆有时会睹物思情,触景生情。

2019届毕业生钱家铮作为五年级毕业生在校作过一次演讲,他一上台,就率真地说:“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是你而不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呢?’这个嘛,我一开始也没想到,可Rachel老师就突然让我来做这件事,她认为我很有想法。居然没有让学霸上场,此时,我的心中一万只羊驼奔过,实在是受宠若惊!我冷静下来后答应了老师,然后我就出现在了这儿。”

“五年了,我在学校中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他在列举英语节后,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快乐的事也有许多,例如这回选修课中的木工坊,去年,我送了一双筷子给妈妈,这是我第一次送给妈妈我亲手做的,可以给她日常使用的物品,看着她惊喜的表情,我很开心,所以这回我也要学木工课。有些人会觉得:‘为什么主修课中有木工,你选修课也要选木工课呢?’那是因为,这回我们会做一个校徽,可以留在这所学校,给我一个今后时常回来的理由,每次我回来时,我就会看到它,这多有成就感啊!”

一双在校制作的筷子,竟产生了这样的效应:作为礼物给妈妈,体现了一种孝心和关爱,而由此选择上木工课,准备做校微,并留在母校,爱校情怀顿时溢满心胸,这“木工车间”真有“活”呀。

燕子校长的话

在最基础的地方“打基础”

■周云燕

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学生接受知识和了解万千世界的方式不能不说达到了现代的程度。

然而,转过身来,我们的教育还得从最基本的做起。“木工车间”,可谓俗到底,下沉到一个可以用手工来创造气象的“基点”,而这个最基础的地方也许正是教育软着落的“核心地带”。概念是需要基础的,意识是需要映照的,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也是这个意思。学生自己去制作一件东西,当然比黑板上做田、屏幕上钻孔,来得更有意思和实际价值。

“小木工”,其实还真有“大教育”的寻味。

(作者为语文特级教师、民办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校长)

第三只眼

教育,就是要做在“点子”上

■苏军

做木工不易,做成高级木工,就是能工巧匠,甚至是大国工匠。同样,做教育更不易,做到学生的引路人,是一种境界,做到人类灵魂工程师,更是一种飞跃。

用木工,将教育的体验、传递、贯穿集聚在台虎钳上;用“木工车间”,把学生的认知、思维、创新的打磨在精雕细刻上,从而引发深度学习、有效学习、探究学习的“刨花飞溅”,这种加工场就是教育的大磁场。

教育,有时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在于“点位”的合适。

  • 上一篇:宋寅:海上女搜救直升机长,团队的“定海神针”
  • 下一篇:“黄金季”能级提升,上海会展业强劲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