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闭幕了,围绕特斯拉的纷争一时还没有画上句号。从特斯拉今天最新发布的微博看,当事双方仍没有达成和解,字里行间看得出,双方还都“憋了一股气”,都觉得自己委屈。而在网络上,有人开始“人肉”维权车主、猜测幕后推手。
从女车主爬上车顶开始,这场超出边界的维权行动,似乎就很难找到赢家。扰乱公共秩序、造成财物损失的车主付出了触犯法律的代价。一度宣称“不妥协”的特斯拉,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批评,对自身品牌形象也造成了损失。
一起消费争端的解决,乃至良好消费环境、经营环境的建构,不能靠口水战,不能靠选边站队。让真相不失语、公平有处寻,必须有健全奏效的定分止争机制。
市场交易的任何一方,都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要履行相应的责任。维权的方式,应当是理性的,应当以真正解决问题为目的。而理性维权,前提是依法维权,这又有赖于法治环境的健全完善,和各相关环节的有效运转。
汽车行业,消费者面对巨头公司势单力薄,维权经常难以找到通畅途径,乃至于一次次出现爬上车顶、坐上引擎盖的耸动场面。然而不少情况下,车企也深感无奈,面对各种一时难以找到双方满意方案的维权诉求,只要消费者一哭一闹,拉起横幅,就只能不追究真相,息事宁人。供需双方,相互用不规范对抗不规范,用潜规则来应对潜规则,这不是一个健康良性的消费市场应有的景象。这种怪象,对行业和消费者是“双输”。
当矛盾难以调和时,第三方机构的及时介入尤为重要,无论是调查、仲裁乃至判决。如果有更健全的定分止争机制,不仅能更好维护社会秩序、公平保护纠纷双方的利益,更能保护事实真相不被消解,进而从根本上减少类似的“双输”事件。
健全的定分止争机制和崇尚法治的社会公共心态,更是营商环境重要的构成部分。始终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坚持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这是当全球化遭遇逆流、疫情加剧全球经济割裂之时,世界各国企业仍坚定选择中国的重要理由。
全球企业需要中国市场,中国市场也需要全球企业,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这不是简单表态,更是一种理性的、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此前,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下微妙的国际环境,特斯拉选择来到中国,在上海投建美国本土之外第一座整车工厂,这是我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定推动对外开放的结果,客观上也为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带来了一条“鲶鱼”——正是这几年,国内汽车行业展现出了日益强烈的竞争意识,并且确实在狠练“内功”。今年上海车展上,国内新能源品牌耀眼夺目、频占C位,就是明证。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汽车行业和消费市场应该庆幸于特斯拉的进入,并且期待更多“特斯拉”们的进入,以带来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研发理念,推动更加充分的竞争和行业进步。
无论出身、规模,一家选择中国、投资中国、看好中国的企业得到了发展,本身就是中国发展的一部分。这当然不是说,有哪家企业可以在中国市场为所欲为——谁都没有漠视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正当权益的理由,也承受不起这样做所带来的代价。
一家明智的企业,终究会找到一条健康的发展路径,会承担起应负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道德责任。而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有一部分重要功能,就在于帮助各类来华企业更好地理解、适应中国市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维护好与消费者的关系。帮助的方式,包括对企业合法权益的充分保护,包括高效的政府服务,也包括必要的监管,包括在出现问题时的及时出手,还包括健全的鉴定、裁判、调解等行业和社会机构。
而对全社会来说,如何看待“问题”,本身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再牛的企业,都可能在市场运行中遭遇问题。“鲶鱼”所至之处,更常常伴随一种两重性,既会撬动技术进步、市场活跃,也会产生漩涡和风险。
有时候,问题来自刻意漠视规则造成的“失范”,有时是经营方式滞后于市场规则造成的“脱节”,也有时是因为超前于现行标准而导致的“另类”。而对待不同性质的问题,应当有不同的处置方式——刻意违法的,自然应以法治对之;滞后脱节的,应予以有效监管,督促其走上规则的轨道;超前一步的,则应通过及时有效的制度供给,让制度跟上创新,让创新引领进步。
“车顶维权”之类的事件,在中国并不是首次发生;如果缺乏机制性的解决方式,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事件发酵至今,有人说真相已不再重要,其实恰恰相反,真相永远需要。喧嚣之下,能否依据事实真相,公平对待涉事双方,妥善维护消费者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依然是一份需要严谨认真对待的答卷。
还有一份考卷,是给予全社会的:在面对类似事件时,如何能更加冷静理性,而不是付诸情绪。尤其是在公共讨论中,如何避免对议题的无限扩大、扭曲、泛化。如何不以情绪化站队、相互攻击,替代对事实本身的追寻、对专业技术问题的讨论。
缺乏理性的公共讨论,非但不利于事态解决,也不利于长远的市场培育、产业发展和社会创新,最终损害的,将是整个社会的福祉。这同样是给我们提出的一份需要严谨思考、认真对待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