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傅文婧4月29日报道:“每个人都会老去,幸福的晚年生活构成了美好人生的最后拼图。”为了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产生正确、理性的认知和判断,提升生命的质量和意义,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联合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并于2021年4月29日挂牌。
据悉,该实践基地的设立旨在以个体生命的体验和完善为依归,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理想,形成尊重生命、关爱老人、奉献社会的从高道德品质,引导学生践行保障成人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理念,丰富学生对老龄化社会的直接体验,提升专业学习的问题意识,是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成人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葛卫华表示,双方合作建立生命教育实践基地意义重大:第一,医校共建,探索生命教育新形式。双方在合作中医教融合,探索并完善一套全新的医校合作的生命教育共建新形式,为社会公益服务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第二,以人为本,服务大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尊重、珍惜和敬畏生命,培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应对生命中的挫折与挑战。第三,党建联动,用心为群众办实事。双方通过支部共建,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制度化的医校联合志愿服务新模式。
启动仪式后,基地将围绕“助老义工”主题,集专门讲座、实践项目、学习研讨、沉浸体验、义工实践等多位一体的临终服务体验活动,活动主线包含:入院前,鼓励学生先搜索临终关怀相关资料,写下自身的好奇、期待与困惑;入院初,有针对性、互动式的培训;入院后,先以旁观者视角,跟随社工参观与介绍病房,再从学生到关怀者,尽可能柔和地实现角色过渡。在一周的体验周期内,除了社工的前期培训,学生还需自由选择一本与衰老、临终、死亡与生命相关的书籍,建立阅读小群打卡。既有临终关怀社工全程带领与指导,还可从书籍阅读中,跟着一位“非在场的老师”学习与对话,深化关怀的过程体验。通过身份盲盒随即抽取角色,给学生更丰富的代入感以及关注的重点,如“记者”重在记录老人的生命故事和话语,“侦探员”重在揣测患者的想法和感受,“快乐制造机”重在为老人带去笑容和欢乐。每次服务后30分钟自由分享,引导学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患者所想,看见患者的感受,潜移默化地培养共情能力。
同时学生还将由社工引导进行多元化产出:包括生命艺术作品:如将体验过程中捕捉的画面和镜头,制作成明信片、书签、胸章等文创公益产品;人文系列产出:如故事、手札、绘本、vlog视频等;学术研究产出:如发现的好奇点也是重要的问题点,后期可发展为论文写作或毕业论文选题的灵感来源。此外,当一期体验临近结束,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与陪伴的患者告别,并为接下来进入体验的学生书写寄语。待全程体验结束后,每位患者将拥有一份由不同学生共同创作的生命故事。
生命教育是育人工作的根本,也是终身学习的重要议题。君子爱人以德,走近死亡,方能认识生命、审视自己。上海师范大学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将通过学习和体验责任相结合的方式,带领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走进真实而生动的临终服务场景,走进、认识、触摸、感知垂暮老人的真实世界,为他们生命的最后旅程送去一份温情。让学生学会爱、学会善良,唤起对个体生命质量的关注、对生命美的追求,从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人格理想,形成尊重生命、关爱老人、奉献社会的崇高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