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入选2021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的青年科学家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我为爸爸感到自豪”“你可以勇敢地探索你的星辰大海,我和孩子们是你最坚实的后盾”“他是我心中的榜样,是我生命中的明灯”……昨晚,在上海音乐厅,对于刚入选2021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的青年科学家们而言,一段段亲人的告白,或许是和奖杯一样珍贵的礼物。
这个颁奖礼上温馨环节也让受邀发言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感慨:“对他们来说最开心的是什么?不是通过层层选拔,而是他们的家人可以分享他们在35岁不到的年纪就获得的成功。相信没有谁能够抵挡住这种诱惑,这不是金钱可以带给你的。”
图说:2021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的青年科学家名单 采访对象供图
让这群年轻人感到幸福的,还有上海给予青年科技人才的关照。
“上海从不同维度支撑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创新的机制,让我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成果,为祖国和社会作出贡献。”3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江涛告诉记者,他老家在重庆,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习后赴美深造,主攻纳米材料的光谱学和显微学研究。去年1月,江涛回到上海,续写和这座城市的缘分。同济大学在项目启动经费、实验空间、硬件设备等方面,都给了他相当力度的支持。
颁奖礼上,江涛特意带来了自己的学生,让比他更年轻的90后、00后们感受到上海对科研事业的支持。在江涛看来,更年轻的一代值得期待。翻看着手机中保存的同学们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和严谨而美观的PPT汇报材料,他赞叹,团队中的本科生只花了两个月就能结合电学调控、超高空间分辨、超快时间分辨、光谱学显微测量技术,开展纳米材料研究。同学们动手能力强,对科研充满热情。
“航天人特别喜欢看星空,每颗星的闪烁汇成了绚烂星河。”来自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的鞠鹏飞用诗意的语言寄语同龄人,“如果能坚持奋斗,就每一个人都有发光发亮的机会。”2008年,他读研一时,在电视直播中看见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中的首次太空漫步。没想到,就是这偶然的一瞥,让他立下了从事航天材料研究的志向。2014年,他和团队成员在南海试验站开展了数十次实试验。当时,岛上又热又晒,严重缺水,且经常停电,大家只能打着手电加班加点。他带领团队研发了材料表面防护系列涂层,解决了航天材料的腐蚀和磨损难题,支撑了航天装备轻量化发展、长寿命服役。“发现有些涂层可以保护航天装备的时候,我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鞠鹏飞说。
图说:张文宏寄语青年科学家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今天你们带回了‘引领’二字,感受到的一定是沉甸甸的责任。”张文宏告诉年轻人,“引领”一定不是在论文发表数量上引领,而是在科学的精神上,是否能起到引领作用。“我们要敞开自己的胸怀,不要总想着自己是最优秀的,要回到大众中去。科学研究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更糟糕。”他说。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陆梓华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021-22899999 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