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是社会治理“第一道门”
运用数据分析的智能管理,对整个社区独居老人身体状况、安全习惯等要素构建模型,经过算法产生风险评级后,自动生成任务清单推送给居委社工、结对“老伙伴”志愿者和居委书记……这是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依托“家门口”智能化平台研发的一大应用场景——“独居老人风险分级管理模块”,根据不同等级采取干预措施,形成“动态评估、及时感知、高效处置”的闭环机制,实现对辖区1446名独居老人的全覆盖管理。
牢牢抓住智能化这个“牛鼻子”,浦东新区首创的家门口服务体系再度升级,最新研发的“家门口”智能化平台把178张电子表单缩减为48项常态任务,让居村纸质台账趋零化,为基层减负增能,更多的社区智能化应用场景也在加速落地迭代,推动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
智能化平台为基层减负增能
“家门口”是老百姓最熟悉的地方,也是社会治理的“第一道门”。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下发《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有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中“高效能治理领域”8项17条创新举措之一,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实践的生动范例,也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平台。
据浦东新区地区工作党委书记倪倩介绍,如今,遍布新区的1308个居村“家门口”服务站(中心)功能不断拓展、品牌效应不断显现。去年一年,百姓在“家门口”通过“远程帮办”办理个人事项22.39万件。全覆盖建成的1343个居村联勤联动站,推动下沉公安、城管、市场等一线力量2526人,依托“联勤联动微平台”协同处置问题1095个。全区327所村卫生室在行政村实现服务全覆盖,药品从原来的150种增配至目前的300余种。据国家统计局浦东调查队2020年10月调查结果显示,“家门口”服务群众满意度达9.41分以上(满分10分)。
眼下,“家门口”的服务迎来再度升级,数字化转型正为社区精细化治理赋能聚力。
为了给基层减负增能,浦东研发了“家门口”智能化平台,把最初的178张电子表单缩减为48项常态任务,减少填报量近80%,逐步实现纸质台账趋零化。在服务站里,每个村居的社工都可以使用一款特制的操作系统,模糊搜索、语义分析等技术帮助他们摆脱了以往“填写各类表格、记住各种标签、大量输入文字”的负担,“查一查、勾一勾”即可完成相关工作。
个性化应用场景加速落地
精准的社区治理数据库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底座。经过建设,去年疫情期间浦东各个居民区的手绘“房态图”已实现数字化,每个居民区的四至范围、人口信息、房屋信息等数据直观明晰,并且叠加了疫情防控、养老服务等多个图层,实现了 “居 (村)—小区 (队)—楼组(宅)—房”四级基础数据和管理要素实时查看、动态维护。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图联动、智能研判、闭环管理,可实现一屏观社区、一屏管社区。
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各个街镇根据实际需求,研发了个性化模块,让一批社区智能化应用场景加速落地。
陆家嘴街道通过大量的前期排摸,开发出“独居老人风险分级管理平台”作为社区独居老人风险管理的应用场景。该平台在街道31个居民区推广使用一个多月来,居委对独居老人的安全检查、消防安全宣传走访量已达3000余次。未来,还将把独居老人的就医就诊、社区助餐、日常出行等信息作进一步整合,不断丰富平台的数据来源,为独居老人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社区服务。
倪倩表示,下一步,浦东新区将继续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以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核心使命,持续深化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探索,努力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