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早恋”“定娃娃亲”“垄断亲家”……这几天,有关中学生早恋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源于北京海淀某名牌初中里的一名老师发现了班上两个学生早恋,请家长来谈话,结果当场被家长怼:“您不要干涉,只要不耽误学习就行。”老师感慨,现在的家长咋对早恋那么包容呢?
热搜榜上,家长提出的“科学早恋”观引发了激烈讨论,阅读量达1.2亿。家长的观点十分直白:“两个学霸能相爱,至少以后孙子不用我来带。学神组合多傲娇,未来孙子学习不用我来教。这样的早恋才具备科学性。”相比于之前的谈早恋色变,一味地“棒打鸳鸯”,或者痛骂孩子“不害臊”“丢人现眼”,如今“早恋”一词在相当一部分家长心目已经变得很坦然了,甚至还有家长因孩子早恋而关系热络,逢年过节还会互相走动,连压岁钱也会包双份。
新浪对“你能接受孩子早恋吗”展开了网调,结果显示,52%的家长表示能接受,不能接受的占25%,表示“无所谓,不干涉”的占20%。有意思的是,吃瓜网民的留言颇具喜感:“恋爱也要赢在起跑线上。”他们赞同“牛校牛娃”早恋的理由,与当下成人婚介市场流行的匹配方式较为契合:第一,都是本市人,没有地域差异;第二,都是相似家庭,亲家的学历层次无较大差异;第三,双方家庭条件相当,实力肉眼可分辨,不存在什么猫腻。
孩子早恋问题历来令教师头痛,生怕带坏了班风校风。但是,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张贞却说:“在我的世界里,没有‘早恋’这个概念。花季年龄的少男少女因第二性征开始显露,体内大量性激素分泌,出现性懵动,对身边的异性产生爱慕,想要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异性有交集,实属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张贞认为,少男少女的相处,没有利益纷争,没有复杂的人际纠葛,只有美好的互相欣赏,是非常美好的,他们有权利自主经营自己的感情,不应人为贴上“早恋”的标签。
此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调查了京沪穗三地的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初中生中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为10.6%,高中生中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为42.3%。男女生开始与异性正式交往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4.73岁和15.14岁。以接吻为例,青少年的允许度从1999年11.1%,到2004年的12.6%,再到2017年的23.5%,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调查还显示,多数家庭能坦然面对孩子的性问题,而且,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倾向正面回应孩子的性问题,如硕士以上学历的父母会正面回答孩子性问题的比例为78.7%和82.9%,比初中以下学历的父母分别高出28.5和25.9个百分点。
“社会对青少年的异性交往抱有宽松和接纳的心态,这是个好现象。尤其是家长,对孩子的早恋也大多不像过去那么紧张了,心态也趋于平和,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对青少年心理的掌控还是比较准确的。”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陆瑜芳说,进入青春期,少男少女都需要去探索“我是谁”“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特别是“我与异性有什么不同”。所以,在这段时期步入恋爱,严格地说不叫“早恋”,现在心理学界将之称为“青春期恋爱”。尽管家长的态度变得更为宽容了,但学校还是有必要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分享怎样对待青春期孩子的成功经验与失误教训,如果发现孩子与异性的关系超出了同学友谊,就必须及时教给他们一些科学的异性交往知识的,包括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常识,特别是如何处理异性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早恋”。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021-22899999 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