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S2沪芦高速公路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对外交通的“大动脉”。它北起中心城区,向南贯穿整个新片区,东西两翼连接两港大道;东海大桥也是其组成与延伸部分,东南方向直插小洋山岛。
对于绝大多数进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货车、往返临港与中心城区的车辆而言,沪芦高速都是一条必经之路。随着以其为主轴的细密路网铺设进主城区与各大产业园区,沪芦高速更是成了临港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脉。
数字经济成发展主线
东海大桥上,一辆白色重型卡车以80公里的时速行驶在最右侧车道上。坐在驾驶员座位上的安全员双手轻扶方向盘,紧盯前方路况。但直到抵达洋山深水港,车辆靠泊进车位,他都没有介入接管。
这台卡车搭载了图森未来研发的自动驾驶系统。此前不久,图森未来获得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资格,获准在临港主城区、临港物流园区、东海大桥和洋山港等在内的临港新片区指定路段进行载货测试。目前为止,图森在临港相关物流场景的测试里程已达到约25万公里,积累了大量数据与经验。日前,这家临港企业已在纳斯达克成功IPO上市。
测试道路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此前发布的《临港新片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提到,临港将试点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高速/高架公路开放测试。这意味着,在临港新片区,高速公路甚至可以成为扶持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相关产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
这也揭示了临港新片区的一条重要发展主线——发展数字经济。4月28日,《临港新片区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将进一步实施数字产业发展“12345”战略,即坚持“创新引领”一条核心主线,发力“数字产业化壮大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两个主攻方向,通过“建设国际数据港、完善数据要素体系、打造数字企业矩阵和数字产业高地”三项主要任务,夯实“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四个基础底座,聚焦“信息飞鱼、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和海洋创新园”五大特色园区。
发展数字经济这条战略主线,与临港新片区的重点产业布局不谋而合。有专家认为,关联性强的几大产业集中于一个区域,才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形成完整的内循环。临港新片区集聚发展的集成电路、智能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既能为临港数字化发展深度赋能,又能相当程度上获益于数字化转型后的提质增效。其互相之间还能形成协同之势,互相依托、联系紧密。
重点产业集群集聚
有人说,沪芦高速可谓临港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晴雨表”。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后,这条高速公路越发繁忙。去年春天,随着临港新片区企业复工复产,沪芦高速也逐渐恢复往日的热闹情景。
不过,随着临港新片区对外交通的建设优化,“晴雨表”的功能将分摊到更多主干道路、公共交通上。
譬如沪芦高速东西两翼连接着的两港大道——临港新片区揭牌后不久,两港大道中段(新四平公路—S2)与北段(S2—大治河)就启动快速化改造。仅过了短短一年多时间,两条高架长龙已腾飞在天:4月30日,中段工程10.9公里主线高架结构全线顺利贯通,预计6月底通车;北段工程一、三工区预计5月20日通车,二工区预计6月30日通车。
两港大道能做“晴雨表”,正是因为其沿线同样集聚着众多重点产业企业。上海特色产业园区“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分布中段东西两侧,以特斯拉、上汽整车厂为龙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同样布局于此。
“东方芯港”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区已落地亿元以上规模企业40余家,总投资累计超过1500亿元,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下一步,临港还将着力推进中微半导体、微研院化合物、格科微、闻泰科技、国科微、天岳芯片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到2025年,产业规模预计突破1000亿元。
今年年初,和铂医药、心玮医疗、劲方医药等15个重量级生物医药企业集中落户“生命蓝湾”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涵盖创新生物药、重点疫苗、高端医疗器械、CRO/CDMO服务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超过150亿元。“生命蓝湾”入驻企业君实生物的全球合作伙伴礼来制药研发的新冠中和抗体已获欧盟认可,并在美国、意大利紧急使用。
两港大道北段则通往浦东国际机场,途经机场南侧的“大飞机园”民用航空特色产业园区。中国商飞浦东总装基地坐落于此,国产大飞机C919在此总装下线。“大飞机园”此前还迎来22个项目集中签约入驻,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
“航空航天产业技术能级高、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将成为万亿级产业集群,是临港新片区重点打造的四大核心产业之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陆瑜说,“因此,它的产业链带动能力也很强,技术溢出效应巨大。航空航天发展起来的话,配套的新材料、高端装备、自动控制、人工智能、5G等技术都将随之突飞猛进,进而带动临港新片区乃至上海的其他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