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大师将一根丝线分成64股,糅合黑、深灰、浅灰三色,以表现书法运笔时墨色的变化;134名良工巧匠用1379块平面珐琅,拼接出世界上最大的景泰蓝珐琅地面;从《康熙字典》里精挑细选出660个字,组成活字印刷生僻字墙……昨天,记者跟随2021年“中国品牌日”媒体探营团来到上海中心大厦173米的高空,在这里上了一堂文化鉴赏课。
艺术展、文化沙龙、盛开着千年紫藤的高空园林……位于上海中心大厦37与38层的宝库文化已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之一,前来“打卡”的市民游客越来越多。宝库文化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柳费国表示,宝库文化正通过文化产业的植入为上海中心大厦这座“垂直城市”塑造内生增长力。
看不见一根丝线的苏绣
记者在位于上海中心大厦38层的“宝库匠心馆”看到一幅神奇的苏绣作品——《观音像轴》,乍一看,它根本不像绣品,“画面”平整光滑,看不到一根丝线的形状,上面的文字也仿佛用毛笔写上去的,这是怎么回事?“因为用来绣制的丝线细到肉眼都无法看清。”宝库匠心馆馆长叶柏风解释道,原来,这幅作品在绣制观音像主体时,将一股丝线分成32股,用的是1/32的丝线,故而观者看不到丝线的形态,而上面题字的绣制技艺就更高超了,是用1/64的丝线,并把黑、深灰、浅灰三种颜色的丝线掺杂在一起绣的,“这样才能传神地表现书法笔墨的深浅变化。”他说,这幅作品在国外展出时,其精巧的技艺令外国参观者叹为观止。
另一件让人惊叹不已的作品是漆器。《金地五牛》漆瓶看似平淡无奇,深棕色的瓶身上绘着一头牛,“玄机在灯光下。”叶柏风说着,让记者打开闪光灯对准瓶体,光线一亮,这头牛竟变得金光闪闪,而牛身下绿色的草地也显现了出来。
据介绍,宝库匠心馆目前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馆藏着近百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涵盖雕刻、陶瓷、织绣、编结、漆器、家具、金属、首饰、玻璃九大工艺门类,将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以当代审美呈现在大众眼前。
文化景观成“网红打卡点”
千年紫藤树、金丝楠木亭子、太湖石、迎客松……柳费国曾带领团队遍访各地,寻得了宋词里的人文意象,装点了位于大厦37层的中式园林“半亩园”,流觞曲水、亭台楼榭,雅致的环境让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
另一处“热门景点”则是楼上观复博物馆那块世界上最大的480平方米的景泰蓝珐琅地面。柳费国介绍,这块珐琅地面是134名能工巧匠拼接了1379块平面珐琅,并采用1789653根铜丝手工掐丝制作而成的,共花了两年多时间。记者了解到,这座“珐琅厅”功能是承接国内外的艺术展览。
“活在现实之中的工艺是最有生命力的,应该把这些具有人文内涵的工艺应用到城市建筑和景观之中,让工艺打造城市的文化气息,让匠人风范凝聚城市的精神。”柳费国说。除艺术展外,宝库文化还经常举办艺术沙龙和论坛讲座,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这两层空间也成为上海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关键节点和前沿阵地。
走出上海,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参观中,记者被一个腰鼓吸引了目光,不同于通常用皮料制作,这个腰鼓是用瓷器制成的。“这是唐代的腰鼓,当时的乐队就是用瓷制乐器进行演奏的。”叶柏风告诉记者,现在的艺术家复刻了瓷制腰鼓,去年来自河南的音乐家就在上海中心大厦宴会厅用它进行了表演,之后还走出国门,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巡演。
走出上海的,不仅有中国工艺,还有“上海文化”这个品牌。近年来,诞生于上海陆家嘴的宝库文化已在全国布局,目前在北京、深圳、昆明等多地实施项目建设,推动“上海文化”与“上海服务”走出去。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宝库文化在深圳开始了“粤海·宝库1号”建设,将为深圳注入全新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柳费国表示,未来他们将走进更多城市,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