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综合多种艺术样式,全方位展现红色上海的百年风貌。均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杨浦滨江,有着百年历史的毛麻仓库静静矗立,56根闪闪发光的金线以放射状的形式覆盖整幢建筑,远远望去,像黎明之际出现在天边的第一缕曙光。今天,由市文联、市委党史研究室、杨浦区委、杨浦区政府共同主办的“曙光——红色上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艺术作品展”在此拉开帷幕。
这是申城集结文艺力量,以多样化的艺术语言述说百年党史的一次有益实践。展览以党的创建与早期斗争为切入点展现红色上海的百年风貌,涵盖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文创装置等多种艺术样式,并将在展期内推出戏剧、音乐、电影、曲艺等多种表演形式的“艺术党课”,通过主题化的演绎、艺术化的呈现,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党的光辉历史,与那些党史里的英雄们“对话”。
100组展品均为原创,汇聚252位艺术家的心血之作
本次展览选择在黄浦江畔的毛麻仓库举行,别有深意。毛麻仓库往西两三百米,是黄浦码头旧址。100多年前,一大批有志青年为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远渡重洋,从这里踏上了追寻真理的新征程。据史料记载,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底,共计20批约1600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从黄浦江畔的码头出发,乘船抵达法国,其中有6批650余人在黄浦码头即现在的秦皇岛码头登船出发,包括聂荣臻、葛健豪、向警予、蔡畅、蔡和森、周恩来等。这场轰轰烈烈、席卷全国多省份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重要一页。
展厅中,唯一一幅传统中国画——10米长卷《求索》描绘的就是这个留法的群体。这件作品是由9位上海青年画家联合创作,生动呈现了当时革命青年满怀的理想和信念。
本次展览中,这样的团队创作随处可见,体现了上海文艺工作者蓬勃的艺术创造力和可贵的协作精神。以大型剪纸长卷《百年征程》为例,它由李守白领衔十余位剪纸传承人创制,以中共一大会址为起始,串起井冈山等中国五大革命圣地和北京天安门,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完成人民解放的漫漫征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整个展览分为“东方破晓”“峥嵘岁月”“民族脊梁”“碧血丹心”“换了人间”五个部分,亮相的100组展品,汇聚了252位艺术家的388件心血之作。它们从征集或邀约的逾万件作品中遴选而来,除历史档案照片和实物外,均为原创。
十几种艺术样式跨界融合,呈现信仰的力量
跨界融合是本次展品最重要的特点。记者了解到,展览用了十几种艺术表现手法,国油版雕之外,书法、摄影、装置、麦秆画、剪纸、曲艺表演等亦加入进来。比如,呈现中共一大这一党史上无比重要的时刻,艺术家们采用了版画、国画、微雕、剪纸、摄影等多种样式进行表现。
展厅内,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艺术呈现尤为引人注目。其乐谱以悬吊黄色飘带形式贯穿全场,飘带上浅浮雕刻乐谱,周边的展墙上,各类艺术作品讲述着背后的故事。一旁,留声机装置播放着黑胶唱片,有质感的音乐回响与实体情境浑然一体、互相呼应,展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反抗外敌的精神。
龙华烈士陵园安葬了许多在中国革命史上牺牲的革命英烈,为了向这些英雄致敬,艺术家们深入一线采风,积累创作素材,夜以继日完成了多件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这之中,包括雕塑家李乾煜创作的长4米、宽2.2米的血色雕塑《龙华24烈士》,青年书法家张丰书写的《龙华英烈榜》,青年书法家胡奇峰临摹的革命者张恺帆在龙华监狱墙壁上所写下的狱中诗:“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末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展览还特别设计了由上百个金属框架结构和光控形成的英勇就义、奔赴刑场的英烈通道,近处是烈士的图像姓名,生卒年月随观者移动明暗变化,地面铺设真实铁链,行走其上金属碰撞,犹如脚镣之声,象征着革命之路是经过千锤百炼,泣血涕泪铺造而成。而路的尽头,是解放的号角,是黑暗散去的光明,是久寒之后的春天。
走出通道,展览进入“换了人间”的尾声板块。展线末端,由数百张上海城市新貌与市民笑脸照片组成的城市剪影与建筑倒影,形成了新时代上海的代表形象,无声诠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将在展期内开设“艺术党课”和播放“红色老电影”。为吸引更多青少年观众参与学习党史,主办方还在一楼展厅设立了“红色文创手工坊”及“红色文创展示区”,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可使用、可体验的日常用品,通过对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让更多市民游客感受到信仰的力量。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本次展览采取全预约观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