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建设中的西岸传媒港,宛如一幅扇面向黄浦江方向打开。这片综合商业空间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其中占比46%的地下空间将建成一个共三层的大型停车场,每一层东西向长420米、南北向长380米,共可容纳5400个车位。
如此大型的停车场里,要精准“锁定”一个车位会不会很困难?正在建设中的这一停车场,远比人们想象得要智慧——这里正试点运行“数字化赋能便捷停车”应用场景,通过构建数字化底座,融合人工智能+高精地图+物联网等技术,车主仅需一个小程序就能实现车位导航、反向寻车、停车预约等智慧停车应用,实现全要素、全周期、全链条、一体化交通服务广泛应用。
物理空间数字化,逐一破解停车难题
西岸白领的早晨,从收到便捷停车小程序推送的路况信息开始,室内外路径导航将引导车主停入指定车位;下班后,不用“复盘”停车位置,打开小程序选择反向寻车,即可按规划路线轻松找到;驾车离开时,小程序还将提示车流最少的出口,给出最优离开路径。
这幅便捷省时的停车场景,最快将于6月底在部分区域实现。相关智慧化提升项目负责人林少楠告诉记者,停车场的数字化建设,仅规划就历时半年,搭建架构、攻坚技术难点用时一年,“将物理空间数字化,目的是为了更有效释放停车空间,解决常见的停车难题”。
以导航为例,进入地下后会失去卫星信号,而这款停车小程序,却能实现精确到具体车位的导航,关键在于采用一种名为iBeacon的低耗能蓝牙技术,实现GPS(全球定位系统)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无缝切换。
车辆进入停车场后,地图会自动切换为室内GIS地图,并根据iBeacon的定位信息,为车主导航至预定车位。
项目建设者们还发现:“5400个车位远远超过了在这里的停车需求,与此同时,周边老旧小区居民却面临无处停车的困境。”因此运营方将提供部分车位给周围居民错峰停车。
物理空间数字化之后,释放出更大的价值和可能——比如,如何更高效更精准匹配民生需求,解决民生难题。
创造无感知环境,小程序操作不超过三步
“数字化最终目的,是让停车场使用者无感知。”这是便捷停车项目的设计初衷,最终也要落实在诸多细节上。
记者发现,停车场运营管理方不仅会有大屏总控台,还有电脑端、手机端等多个应用程序可供操作,然而面向车主却只有一个“出口”——小程序。林少楠表示:“如果人们偶尔停一次车,却要下载App、注册用户,这与便捷停车理念不符,因此选择小程序作为使用载体,要求每个功能操作尽量不超过三步。”
诸多功能中,“智慧充电机器人小车”颇为新奇。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停车场充电桩车位少、充电桩被占用、有车位没充电桩等问题愈发凸显。如何解决这些痛点?西岸传媒港专门采购了一批充电机器人小车,免去了扩充变压器带来的巨大经济成本。对车主而言,可线上预约移动充电服务,充电机器人小车自动响应,从“车找桩”到“桩找车”。
进出口处的道闸支付功能也不容小觑。林少楠介绍,支付停车费时会出现一个二维码,适用市面上几乎所有支付应用。车主可以在线上完成信用授权或签约代扣服务,实现无感出场、离场支付,有效提高车辆出场效率,缓解出口处拥堵风险。通过出口道闸数据和附近路网信息,小程序还能提供车库拥堵智能疏导服务,将结合算法将场内车辆进行分流,为车主提供最优出场路径导航。
大数据“中台”打通各个子系统,便于加载新应用
上述便捷停车应用场景的“中枢神经”,藏身于停车场一处机房中。在这个名为沃土数字平台的云边协同一体化平台上,向下融合客流分析、信息发布、停车闸道等18个智能化基础弱电子系统,向上整合室内外混合导航、车库拥堵疏导、导航寻车等智慧化应用场景,这样高度融合大规模硬件产品和软件算法的项目,在全国尚属首例。
林少楠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18个子系统好比18个人讲各自的母语,如果没有沃土数字平台,就要分别与 “不同的人”一一对接,彼此之间却无法互通,一旦拓展新功能,工作量将呈几何级增长。
沃土数字平台就相当于一个基础算力算法强劲的大数据“中台”,实现各个子系统横向打通。“大家都统一说中文”,扩充算能算力、迭代软件版本、叠加新场景也会更顺畅。特别是,也能结合实践方便加载更多的新应用插件或小程序,未来潜力无限。